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年化預期收益率動輒10%以上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看上去“高大上”,但要獲得最高收益率則“有點難”,頻頻出現的到期收益率未達標的狀況也讓此類產品備受質疑。
近日,《証券日報》記者走訪北京多家銀行了解到,結構性理財產品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比較低,到期實際平均收益率甚至要低於非結構性理財產品。而銀行普通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一直在回升,年化收益率普遍達到了4.5%以上,部分中小銀行已經達到5%。
銀行業內人士表示,結構型理財產品本身就是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其收益實現情況受市場以及產品本身設計的影響比較大。對挂鉤標的金融工具市場的判斷失誤或時點選擇錯誤,是結構型產品到期不能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最主要的原因。高收益的同時也意味著其風險較高,對於投資者而言需根據自身情況合理選擇,不可以一味追求高收益。
預期收益率雖美
達標率卻存“水分”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收益率一路突飛猛進,很多城商行的理財收益率已經逼近5%,個別產品甚至會超過5%。目前銀行理財市場預期最高收益率超過5.5%的理財產品大部分都是結構性理財產品,發行此類產品的銀行多為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外資銀行,比如上周收益率在5.5%以上的理財產品有37款,結構性產品有26款,佔比高達七成。
融360監測的數據顯示,5月份到期的銀行理財產品共11269款,其中結構性理財產品652款,佔比5.8%。在這652款結構性理財產品中,有427款披露了到期實際收益率,披露率為65.5%,其中有203款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佔比47.5%。也就是說,接近一半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達不到預期最高收益率。
5月份到期的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平均到期收益率也是4%,也就是說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幾乎100%能拿到預期收益率﹔5月份到期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是4.32%,平均到期收益率是3.48%。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要高於非結構性理財產品,但是到期實際收益率要低於非結構性理財產品。
普益標准監測數據顯示,5月份,未實現收益區間中間值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中,大部分產品挂鉤的對象是指數和現貨價格,而挂鉤股票、基金、利率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則較少。另外,未實現收益區間中間值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大部分來自於國有大行,還有一小部分來自於股份制銀行,收益達標比比較低,到期收益率為預期最低收益率。比如有一款股份制銀行發行的某財富結構類(100%保本挂鉤黃金)資產管理類人民幣理財產品,挂鉤對象為現貨價格,預期最低收益率為1.3%,預期最高收益率為 8.16%,到期收益率隻有2.12%。
某國有大行的理財經理告訴本報記者:“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表現並不盡如人意,我行有一款結構性理財產品,公布的預期收益率為2%-6%,但是到期實際收益率為3%,平均一年收益率大概為4%,它與股市行情有關。”
在走訪調查中,多位銀行的理財經理告訴《証券日報》記者:“雖然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預期最高收益率很高,但實際達標率確實偏低,一般實現中間價格居多,並且收益計算方式復雜,收益率是一個區間,最低收益率很低,如0或1%,最高收益率很高,如10%甚至20%。總體來說,該類產品本金風險不大,但收益風險很大,所以適合有投資經驗並且具備一定金融知識的投資者購買。”
理財經理表示
謹慎選擇結構性理財產品
本報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多家銀行大廳擠滿了人,理財產品的交易很火爆,很多產品不等募集期結束就已賣完。但是,購買結構性理財產品的人卻不多,並且額度也很充足。
記者隨機採訪了部分市民,很多投資者都不是很清楚結構性理財產品是什麼,其中部分投資者誤以為結構性理財收益高、風險較低,因此虧損了部分資金。而且銀行在宣傳結構性理財產品時,往往吸引眼球的就是看上去“高大上”的最高收益率,但對於實現這一收益率的概率卻是隻字不提。
近些年來,由於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后虧損,投資者維權的案例屢見不鮮。尤其是結構性理財產品,由於其收益結構設計復雜,產品實際收益波動幅度較大,也成為投資者投訴的重點。大多分投資者認為,結構性理財產品存在的風險與銀行給出的風險評價等級並不匹配。
銀行業內人士認為,導致結構性理財產品發行量始終無法獲得突破,甚至日漸艱難的原因,就是其投資收益與風險不成正比。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復雜性主要表現在其收益結構,此類產品的收益主要取決於挂鉤標的走勢以及收益計算方法,這種復雜性可以表現為多個挂鉤標的、多個觀察期、多個障礙條件或觸發條件。與固定收益類產品不同,結構性產品的收益率並非以預期收益率的形式體現,取而代之的是收益率區間,而最終的到期收益率則由收益結構和挂鉤標的走勢決定。
普益財富研究員建議,結構型產品並不適合所有投資者進行,也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投資者要有正確的風險意識,在看到產品最高預期收益率的同時,也要看到最低預期收益率,兩個收益率水平都有可能是最終的收益水平﹔第二,要有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者要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第三,不同的挂鉤標的也影響著結構性產品最終的風險,投資者要有一定的與產品挂鉤標的相關的投資經驗。
記者走訪
保監會嚴查非法銷售香港保險 35個網站被關閉 人民網北京6月16日電(張文婷)近年來,內地人赴港買保險熱潮掀起。但在“大熱”的同時,其背后存在的風險也逐漸顯露。為此,2016年底以來,保監會在上海、廣東、深圳等10個省市開展了打擊非法銷售、非法代理香港保險產品行為專項行動。截止目前,已…【詳細】
人社部:在大陸的台港澳居民有望參加社會保險 本報北京6月15日電 (記者葉紫)針對在大陸生活工作的台港澳居民所關注的參加社會保險問題,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近期正在研究起草《台灣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參加社會保險暫行辦法》。 據悉,目前《暫行辦法》已在人社部內多次征求意見,…【詳細】
社保基金收益率跌近九成 專家:仍算得上較好回報 人民網北京6月16日電 (記者李海霞)規模已超2萬億的全國社保基金,被市場看成是重要的風向標,稍有動靜都引起市場關注。在多年年化收益率達到8%以上后, 2016年跌至1.73%,相比2015年高峰時期跌幅達88.6%。一時間,市場各類解讀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