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财评:排查万能险是加强金融治理的一件大事

董少鹏

2017年03月23日13:17  来源:人民网-金融频道
 

万能险这个在欧美很普通的金融工具为何在中国市场变异为“猛虎”了呢?

随着前海人寿董事长姚振华被撤销任职资格并被禁入保险业10年,万能险的疯狂时代宣告结束,但万能险所引发的震荡恐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认真排查万能险市场潜藏的风险,是完善我国金融治理的一件大事。

万能险市场是如何迅速扩大的呢?风险又是如何聚集的呢?这个在欧美很普通的金融工具为何在中国市场变异为“猛虎”了呢?

首先,万能险的运营者急功近利,制造了疯狂增长。

2015年2月16日之前,万能险的保底收益不能超过2.5%,其作为一个兼具保障与投资功能的产品而存在,起到了丰富产品线、满足保户多样化需求的作用,且总体上是理性的。

而2015年2月16日保监会取消万能险不超过2.5%的最低保证利率限制,将万能险产品利率市场化后,万能险立即成了营销热点。一些新设保险公司把万能险当作聚财工具,抬高利率,在理财市场攻城掠地。多家房地产企业投身保险业,大规模、多频次发行万能险产品。

目前,我国万能险保费占总保费的比例为31.4%,已与美国的这一比例基本相当。如果简单地拿这一比例与发达市场比较,并不算高,但相对于中国亟待提供保险保障的众多领域,并结合个别险企的激进风格,则这个比例并不低。

2016年1月至11月,76家人身险公司总保费为3.27万亿元,其中以万能险为主的保户投资款占比为34.4%,达1.12万亿元。其中个别险企变异为“投资理财公司”,保障功能极度弱化。

2015年11月重组设立的恒大人寿,12月一个月就新增保户投资款100亿元,相对于前11个月保费的两倍多。这主要是万能险的功劳。2016年全年,恒大人寿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约合520.87亿元,万能险占比超过90%。

至2016年11月,19家人身险公司的半数以上业务为万能险,除恒大人寿的万能险占比达九成外,前海、君康两家公司的万能险占比达八成以上。

万能险结算利率不断抬高。截至2017年1月,恒大人寿有16款产品利率为7%,2款为8%;君康人寿有6款产品利率达到7%,最高为7.3%;安邦人寿有7款万能险产品年化结算利率为5—6%,1款为6%;华夏人寿有3款产品利率为6.5%;前海人寿有4款产品利率达6.8%,19款产品利率为5—6%;天安人寿有18款为5%以上,最高为7.2%。

偏高的结算利率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人,而不是立足于提供保险保障。这样的产品设计已偏离了“险资姓保”的宗旨。

第二,部分保险公司“高息揽储”后,将股市作为消化成本的途径,采取激进的投资策略。

前述靠高息扩大万能险规模的保险公司,为了消化高成本,纷纷把资金投向股市。有的在二级市场举牌或准举牌,抬高股价,获取超额收益;有的以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的方式,与多个关联方共同推高股价,牟取“增值收益”。

2015年下半年,几家靠万能险迅速膨胀起来的保险公司,在二级市场攻城拔寨,参股多家上市公司,有的还坐上了第一大股东的位子。

但问题随之而来:个别保险公司及其背后的大股东并不满足于成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也不打算以原有主业为基础稳健发展,而是试图利用上市公司的各种资源进行新一轮炒作。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南玻A”)的经营骨干就因宝能介入而纷纷出走,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科A”)也因宝能介入而出现经营方向之争,公司正常运营受到威胁。

部分险企大举举牌或收购上市公司,还诱发了银行资金向万能险“搬家”、保险资金“短钱长用”等问题,形成资产负债错配,埋下了风险隐患。

保监会调查发现,2016年1至11月,恒大人寿未按照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要求开展股票投资,股票投资交易笔数2480笔,股票平均持有期73天,其中9月下旬至11月上旬短期炒作相关股票更是造成不良影响。2014年至2016年,前海人寿在某银行办理T+0结构性存款业务;2015年和2016年,前海人寿在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超过总资产30%后,投资了多只非蓝筹股;2015年至2016年,前海人寿以间接投资股权方式,认购深圳某产业基金企业(有限合伙)等多只基金份额,上述基金的管理人在注册资本、管理资产等方面,未达到保监会对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资质要求。

笔者认为,这些调查结果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保险公司委托的基金管理人为追求高额管理费,采取激进的投资策略;保险公司为了获取高收益,发行更具诱惑力的产品,甚至从事其他打擦边球性质的融资活动,以便筹集更多资金。这就是万能险快速膨胀的秘密。

第三,万能险“水土不服”之弊未受到充分重视。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万能险监管制度,监管标准高于欧美。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多达19家人身险公司过度依赖万能险业务,1.12万亿元的保户投资款背负偏高的年化利率,且有大量“后备资金”准备投向万能险,并非完全正常。

万能险承诺偏高的结算收益率,一旦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不能覆盖这些成本,必然导致风险爆发。同时,中国的万能险允许1年或2年后按照账户价值退保,这意味着万能险投资款是随时可能减少的,如果用于长线投资的资金比例过于激进,无疑会加大风险。

为了遏制部分保险公司过度依赖、过度发展万能险的冲动,保监会在“点”和“面”上都采取了措施:一方面,2016年5月至8月,保监会对前海人寿、恒大人寿等9家公司开展了万能险专项检查;12月5日,暂停前海人寿开展万能险新业务三个月。另一方面,于2016年12月30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身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寿险公司中短存续期季度规模保费收入占当季总规模保费收入比例高于50%或季度原保险保费收入占当季规模保费收入比例低于30%的,给予惩戒,即一年内不予批准其新设分支机构。

该《通知》实施后,人身险公司相继下调了保户投资款占比,前海人寿因暂停万能险新业务,保户投资款占比由2016年12月的20.82%下降到2017年1月的0.28%;恒大人寿保户投资款占比由2016年12月的86.51%下降到2017年1月的35.36%;天安人寿保户投资款占比由2016年12月的48.41%下降到2017年1月的26.88%。但安邦养老的万能险占比仍高达90%,仅比2016年12月降低9.98个百分点。

万能险之所以星火燎原,与商业银行代销的“隐性增信”是分不开的。2015年,农行、工行代理保费分别为1985亿元、1668亿元,招行代理保费为1054亿元。2016年上半年,工行代理保费2543亿元,同比增长148.3%;农行代理保费2145亿元,同比增长84%;招行代理保费930亿元,同比增长100%以上。

万能险产品的账户很像银行理财账户,收益简单、透明,而且每月公布结算利率,很受投资者欢迎。而银行代理销售万能险产品,不但可以赚取代理费,还可以获得某些潜在收益,如可以与银行理财产品“捆绑”起来参与股票池投资。

就是说,万能险作为集资平台,保险公司和代销银行共同为其增信,构成了迅速膨胀的资金端。但是,这笔规模庞大的资金不可能永远保持高收益,资本市场也不欢迎这笔钱去搞概念炒作。因操盘手激进操作导致的投资损失,最终要由万能险的投资人来承担。

笔者认为,一些保险公司为了迅速壮大资本实力,博取短线收益,将万能险异化为高息揽储工具,席卷银行资金而去,这个怪相必须改变。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措施,打破万能险“高息保值”的幻象,让投保人、投资人理性看待和理性参与万能险。

第二、保险公司要回归“保障”本位,专注保险主业,理性开发销售万能险产品,确保投资功能与保障功能相互平衡。

第三、监管者要结合本土金融文化、市场发展阶段的实际,坚持依法、全面、严格监管的理念,认真采取措施,防止风险无节制蔓延。

同时,笔者建议,对万能险销售额占保险公司营收的比例实施更加严格的控制,可根据情况取消其万能险经营资格。对于在万能险销售过程中存在违规或误导客户行为者,给予诚信惩戒,对违法者依法从严处理。

一句话,要让投保人、投资人和保险机构去掉赌徒心态,放弃赌徒行为。(作者系证券日报副总编辑)

(责编:李栋、李海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