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家壽險公司合計淨利佔比不足行業兩成  

大公司招募行業近90%新增人力

2017年10月23日08:37  來源:証券日報
 

  近期,《証券日報》記者獲悉,中保協發布了《回歸保險本源,中小壽險公司發展之道》(下稱“報告”)課題研究報告。報告表示,中國壽險業迎來發展黃金期,但馬太效應顯著。

  報告提到,2012年-2016年,我國壽險業原保險保費增長1.2萬億元,七家大公司佔比約40%﹔2014年至2016年,中小公司行業利潤佔比分別僅為20.14%、23.2%、19.32%﹔大公司分享了代理人增員的絕大部分紅利,招募到接近90%的新增人力。

  此外,本報記者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75家壽險公司(個別未披露)淨利潤463億元。其中,41家盈利,合計盈利583億元﹔34家虧損,合計虧損120億元。其中,淨利排名前七的7家公司合計淨利為493億元,佔盈利險企的84.6%。也就是說,其余68家險企合計淨利佔比不到兩成。

  報告建議中小壽險公司管理層從戰略定位、風險管理、經營水平、隊伍建設等全方位考量公司發展,以中小公司為定位,充分利用股東資源,走各有特色、各具優勢的創新發展道路。

  壽險業馬太效應加劇

  保監會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國內一共有84家壽險公司,包括56家中資公司和28家外資公司。中保協報告表示,中國壽險業迎來發展黃金期,但馬太效應顯著。

  一方面,持續發展的行業前景和壽險業的金融屬性持續吸引新鮮資本流入。2017年7月份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將保險定位為“發揮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的功能”,多項監管政策規定陸續出台,旨在“降杠杆、限結構、控資產、防風險”,從多方面驅動向“保險業姓保”轉型。

  另一方面,壽險業馬太效應加劇,不僅表現在增長數量上,更體現在質量上。2012年-2016年,我國壽險業原保險保費增長1.2萬億元,七家大公司佔比約40%。壽險公司高價值業務的最主要代理人渠道,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其中大公司通過更加成熟的自我發展機制,分享了代理人增員的絕大部分紅利,招募到接近90%的新增人力。

  從淨利潤來看,2014年至2016年,中小公司行業利潤佔比分別為20.14%、23.2%、19.32%。中保協報告表示,在我國壽險業快速發展的現階段,大量中小公司生存發展表現為以下三方面。

  一是有保費無價值,持續虧損。過去幾年部分中小公司依靠資產驅動負債模式超常規發展,市場份額不斷提升,經營利潤主要來自投資理財業務的短期利差、並非保障業務的長期死病差。

  二是資產驅動負債,難以為繼。監管部門重拳叫停資產驅動負債發展模式,賺取短期利差模式不可持續,中小公司生存問題再次凸顯,急需尋求新的突破口。

  三是市場主體增加,競爭加劇。目前國內擁有近80家壽險主體,數量僅次於美國和英國,是日本的兩倍﹔由於公司之間同質化嚴重,中小公司與大公司之間、中小公司之間競爭激烈。

  對於中小險企目前之所以生存艱難,報告從宏觀與微觀兩方面進行了分析。

  從宏觀層面來看,金融業對壽險業的外部溢出性。整個金融體系在某種意義上形成外部溢出力量,一定程度上擾亂了壽險業的經營本質與市場環境,中小公司或主動或被動採取跟隨戰略,加入了短期理財產品的紅海競爭,而偏離保障型的壽險主業。在監管趨嚴、“保險姓保”的大趨勢下,資產驅動負債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從微觀層面來看,一是股東期望不理性。中小壽險公司股東背景紛亂復雜,各方對壽險牌照的期望和使用方式差異顯著,帶來公司治理結構重大轉變,部分股東缺乏對壽險行業的理解和認識,異化壽險公司的定位和壽險牌照的用途。二是戰略定位不實際。大多數中小公司沒有真正把自己定位為一家中小公司,而且一味追求全國布局、做大規模。三是中小公司經營模式無特色。缺乏屬於自己的細分市場以及相應的配套經營體系。四是人才機制不匹配。中小公司經營嚴格意義上是創業,需要創業型人才,相當一部分小公司內部充斥著追求職位、待遇、安逸的人員,缺乏創業期必要的創業精神。五是產品屬性不支持。壽險產品同質化突出,中小公司難以在產品上區分自己,形成差異化、特色化的產品經營。

  深耕細作特色發展是出路

  在提出目前中小險企所面臨的困境后,中保協報告在歸納了國外中小壽險公司成功經營案例的基礎上,為國內中小險企提供了多項建議。

  報告提到,總體而言,國外成功的中小壽險公司可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是細分專業、深耕細作型﹔第二類是特色發展、以輔促主型﹔第三類是模式創新、搶佔藍海型。

  從細分專業、深耕細作型公司來看,這類公司選擇客戶、渠道、產品、區域等某一細分領域后,持續的經驗積累和精耕細作,形成難以復制的獨特商業模式和可持續的市場競爭力。

  例如,部分險企將產品的客戶定位為某一特定人群,並以此在行業中立足,例如英國Unum就專注於員工福利保險﹔一些公司進行銷售渠道全面轉型,例如Ergo在比利時的分支機構就關停公司代理人渠道,轉而與獨立代理人合作﹔一些公司選擇在某一產品領域深耕細作,例如英國近年來成立的Rothesay Life,就聚焦在歐洲專營管理難度和風險都很高的年金業務上。

  從特色發展、以輔促主型公司來看。一些中小型公司選擇扎根於保費低、市場份額小的保險產品領域。由於這類市場的總額過小並且相對復雜,通常不符合大型公司的戰略目標,所以競爭激烈程度遠低於主流產品市場。

  從模式創新、搶佔藍海型公司來看。這類公司往往通過在某一領域的創新,如技術創新、經營模式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等提前佔據潛在藍海市場或提升運營效率。

  但值得注意的是,報告同時提到,上述三種中小險企三種成功的經營模式也有風險點:細分專業模式面臨細分市場集中度風險,而且低佔有率難以打造品牌形象﹔特色業務不足以支撐整個公司業務發展,且主營業務與大公司直接競爭時品牌知名度不足﹔模式創新面臨失敗風險,而且需要股東持續長期投入。

  在提供國外中小壽險公司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報告也為中小險企的經營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報告建議股東要充分認識和理解人身險公司的負債特性,遵照壽險行業經營規律,制定理性、合理、符合實際的業務規劃,壽險行業的本質屬性是社會保障和風險管理。此外,報告還建議中小公司管理層從戰略定位、風險管理、經營水平、隊伍建設等全方位考量公司發展,以中小公司為定位,充分利用股東資源,走各有特色、各具優勢的創新發展道路。

(責編:李棟、趙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