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5個月萬能險保費下滑近六成 保監會再提隱患

2017年06月29日08:59  來源:証券日報
 
原標題:前5個月萬能險保費下滑近六成 保監會再提隱患

  受萬能險監管趨嚴的影響,萬能險規模大幅壓縮。保監會28日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前5個月,人身險公司實現原保費收入15987.38億元,同比增速29.95%﹔以萬能險為主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約為3084.4億元,同比降幅59.4%。

  民生証券行業分析師李鋒表示,壽險公司盈利來源於利差益、死差益和費差益,其中利差益目前是利潤的最主要來源。前期部分險企特別是“平台型”公司,在經營上採取負債驅動資產的戰略,一方面依靠開發萬能險產品推動保費規模增長,另一方面以激進的投資風格來獲取高額收益,從而積累大量風險。目前在“保險姓保”的政策導向下,這種依靠高利差獲取收益的經營模式難以為繼,而以需求推動保費增長、以死差益為主的盈利模式則是轉型發展方向。

  近日,審計署在《關於2016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中指出“個別保險公司通過資產管理計劃、萬能險等籌資入市,影響資本市場秩序”等問題。保監會27日發布公告稱,保監會高度重視審計報告中反映的相關問題,深入分析原因,查找制度漏洞,進一步推動整改落實。

  保監會指出,近年來萬能險的快速發展潛藏較大的風險隱患。一方面是因為個別保險公司違背萬能險自身發展規律,把產品設計成期限短、保障低的純理財型產品,業務結構嚴重失衡。另一方面是個別保險公司把萬能險作為融資工具,激進投資,資產負債嚴重錯配,給公司自身帶來現金流等風險,影響了資本市場秩序。同時,監管制度也存在漏洞,在法人治理、資本真實性、資金運用、產品管理等方面監管不力。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對於上述提及的幾個方面的監管不力,實際上,保監會近幾個月一直都在強調和加強監管。

  在產品管理方面來看,朱俊生表示,這指的是公司的負債端,之前的萬能險產品有些異化,本來是長期性的產品做成了短期性,本來是保障與投資可以結合起來,卻做成了一個與其它金融產品拼短期收益率的理財型產品,為此,保監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強了這方面的監管,如中短存續期產品規模的限制等。

  近期,保監會發布《關於規范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規定首次生存保險金給付應在保單生效滿5年之后,且每年給付或部分領取比例不得超過已交保險費的20%,並明確要求保險公司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能型保險產品或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

  對此,李鋒表示,《通知》規定保險金的給付期限和比例,將進一步抑制保險“長險短做”的現象,旨在防止部分保險公司通過設計快速返還型傳統險來提高公司收入規模,加大公司現金流和資產負債匹配壓力。本次新規禁止以主險為名,實質為萬能險產品的開發,杜絕險企借助附加險形式來逃避監管的行為。

  李鋒表示,自去年初開始,保監會就將“長險短做”的中短存續期產品作為對壽險公司的監管重點之一,連續發文加強監管、限制產品規模的同時,加大了對險企違規開展相關業務的處罰力度。

(責編:張文婷、呂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