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保障+突破區域限制  新興險企搶灘長期消費型保險市場

2017年06月29日08:57  來源:証券日報
 
原標題:回歸保障+突破區域限制 新興險企搶灘長期消費型保險市場

壽險公司數量還在持續增加,同時,市場形勢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保險姓保”的理念反復被強調,萬能險等理財型保險產品面臨強監管。在這樣的形勢下,新興險企和中小險企靠什麼謀生存、求發展?

記者採訪了解到,新興壽險公司面臨機構鋪設數量受限和理財型產品發展受限這兩大挑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何找到業務突破口,成為他們重點考慮的問題。今年,不少新興壽險公司將定期壽險作為發展保障型業務的突破口,還有險企創新設計長期意外險,充分利用互聯網平台突破銷售區域限制,搶灘長期消費型保險市場。

險企力推定期壽險

作為一個傳統的老產品,定期壽險在今年似乎又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不少壽險公司拿出大力氣來推動其發展。

近期,渤海人壽推出“渤海人壽優選定期壽險”互聯網保險產品,長期以投連險為特色的瑞泰人壽近期和開心保網合作推出“瑞和瑞泰定期壽險”,同時,互聯網保險特賣平台小雨傘保險近日發布“小雨傘擎天柱定期壽險”產品,保險提供方為華貴人壽。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通過這些案例可以發現,盡管各家公司推出的定期壽險產品在保障額度、保障期限以及繳費方式上有一些區別,但至少有三個共同特點:第一,與終身壽險相比,這些產品的保費都非常低廉,產品的杠杆率很高﹔第二,這些產品大多與互聯網渠道或互聯網平台結合推出﹔第三,目前這類產品主要是新興壽險公司和中小險企在主推。

在定期壽險之外,新型長期意外險也開始在市場上出現。據中民保險網總經理喻周介紹,目前市場上接受度較高、保費規模大的意外險是短期意外險,主要原因是單次購買的保費便宜。前幾年,市場上開始出現主打保費返還概念的長期意外險,但主要針對自駕車意外等單項風險承保。今年,消費型長期意外險開始出現。

以新近開業的某險企推出的一款長期意外險為例,該產品的保額為200萬元,保障期限為10年,一次性交費3000元。“與短期意外險相比,這類產品不僅保額更高,核算到單獨年份的保費比短期意外險便宜很多,但需要一次性交納一大筆保費。”業內分析人士表示,這樣的設計可以突破一般意外險的保額限制,同時,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購買意外險的逆選擇現象。

值得一提的是,定期壽險和新型長期意外險都屬於長期消費型保險產品,在我國壽險市場發展史中,這類產品的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長期返還型保險是市場主角,消費型保險大多為短期產品。

新興公司尋突破口

定期壽險今年為何重新受到保險公司重視?長期意外險的形式何以得到再次創新?這一切都與當前的壽險業市場形勢密不可分。

6月27日,保監會再次以《切實加強萬能險監管 守住行業風險底線》為題,回應審計署的工作報告。保監會指出,近年來萬能險的快速發展潛藏較大的風險隱患。一是個別保險公司違背萬能險自身發展規律,把產品設計成期限短、保障低的純理財型產品,業務結構嚴重失衡。二是個別保險公司把萬能險作為融資工具,激進投資,資產負債嚴重錯配,給公司自身帶來現金流等風險,影響了資本市場秩序。三是監管制度存在漏洞,在法人治理、資本真實性、資金運用、產品管理等方面監管不力。對此,保監會將保持監管高壓態勢,強化重點公司監管,推動萬能險有序健康發展。

在這樣的形勢下,過去主要依靠萬能險、投連險做大業務的險企必須轉變思路,重新在保障型產品市場上打開突破口﹔對於新興險企而言,他們“一生下來”就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並且隻能依靠保障型業務穩扎穩打,先求生存再謀發展。

根據保監會的統計數據,截至今年4月底,我國中資壽險公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家,一共有53家,加上外資壽險公司,目前我國所有壽險公司總數達81家。

突破口何在?不少新興壽險公司選擇主推定期壽險。“這款產品不僅能與互聯網很好地結合,同時也能突破銷售區域的限制。”喻周分析道。根據保監會2015年發布的《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保險公司在具有相應內控管理能力且能滿足客戶服務需求的情況下,可將部分互聯網保險業務經營區域擴展至未設立分公司的地方,這其中就包括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定期壽險和普通型終身壽險。

業內人士表示,定期壽險和意外險都是基礎性保險產品,二者相比,后者的保障范圍更廣,意外、疾病等多種原因造成的死亡風險都可保,責任免除很少,同時其保費也更高。當前,保險公司主推的定期壽險也有其明顯特征,一方面大多通過互聯網渠道銷售,另一方面都可承保較高保額,有的輔助線下投保,保額可達千萬元級別。

“為了防止逆選擇等風險,保險公司都對意外險保額有所限制,但定期壽險的保額可以進行較高設置,投保人可在線上申請進行線下投保,保險公司對其財務狀況和健康情況進行核保后決定是否承保。”前述分析人士表示。

利於險企打造品牌

作為新形勢下保險公司踐行“保險姓保”理念、發展保障型業務的抓手型產品,定期壽險被寄予了很大希望。業內人士認為,對於新興險企和中小公司來說,當前是推動定期壽險發展的好時機,也有利於打造公司品牌,但這類產品的盈利性還並不明朗。

一方面,定期壽險無疑符合保障型產品特性,另一方面,產品簡單,責任明確,適合在互聯網上進行銷售,能滿足險企突破業務地域限制的願望。同時,隨著保險供需雙方理念的轉變,今后,保險產品會更加強調其保障屬性和消費屬性,消費型產品市場前景廣闊。有業內人士指出,有車一族基本都購買商業保險,並且車險都是消費型的,但為何消費者購買人身險就希望期滿未出險則返還保費?造成這種現象並非簡單因素,與供需雙方都有關系。因此,長期消費型保險的發展有賴於險企的推動和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改變,這需要一個過程。

從市場規模來看,目前我國的定期壽險保費收入小,市場佔比低。據中國人壽再保險總經理田美攀介紹,即使在美國定期壽險保單數量佔比約40%的情況下,其保費也僅佔壽險業總保費的5%-6%。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定期壽險價格便宜,杠杆率高。但反過來看,對消費者而言,定期壽險則是經濟型保險,可以花較少的錢獲得高額保障,尤其是對家庭有較多債務的人來說,購買這樣的保險很合適,所以業內也有一種說法,即定期壽險是最適合家庭“頂梁柱”的保險,是“留愛不留債”的重要手段。

同時,業內人士表示,由於定期壽險具有低保費、高保額、長期限的特征,其對打造保險公司品牌有正面作用,也能很好地彰顯保險的保障作用,但也正因為這些特征,這類產品的盈利性目前還難以預測。要做好這類業務,對保險公司的核保能力、精算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記者 冷翠華)

(責編:張文婷、呂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