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伊利股份公告披露,阳光保险集团通过旗下阳光人寿和阳光财险,已合计有伊利股份超过5%,由此触发二级市场举牌。
虽然阳光保险作出了“不继续增持”的承诺,但市场依然有声音对阳光保险举牌心存戒备。这也是继“宝万之争”后,保险资本“单恋”上产业的又一案例。
事实上,在“资产荒”的大背景下,股权结构分散、质地优良的上市公司已成为资本争先示爱的目标,有的甚至不惜“霸王硬上弓”。在资本角逐的经典案例里我们能够看到,一些传统公司在迎来资本的新鲜血液后焕发新春,但很多时候,企业决策的短期回报与长远利益并不统一,向利润看齐的资本与以发展为愿景的实业势必发生激烈碰撞。
人民金融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的资本方与管理层的经典案例,从对企业个体乃至行业整体而言,资本与实业的融合的确需要从多方考量再作为。而这次事件的主角,作为中国乳业领军企业的伊利在阳光保险进入后将如何调整来继续保持以往的高成长,各方心中仍是一个问号。
案例1:平安信托VS上海家化
上海家化的内斗持续两年半之久。在2011年平安信托入主后,由于双方在文化和战略上存在争议,大股东与原有管理团队的矛盾最终被激化。
结局是上海家化董事长葛文耀、总经理王茁相继遭罢免,斗争以谢文坚为代表的资本方最终战胜以葛文耀为代表的管理方。同时三年多的时间,上海家化的股价从高峰时75元跌到34元。
1985年掌舵以来,葛文耀一直是上海家化的灵魂人物。但是从2011年年底,上海家化引入中国平安后事情出现了转变。当时平安通过收购家化集团的股权,持有股权大概是27.5%。
2012年4月矛盾显现。原因是当时葛文耀看中了海鸥手表项目,他对外宣布上海家化有意参股海鸥手表,但该项目并不被中国平安方面看好,上海家化参股海鸥手表一事被搁置。
矛盾的公开化在2012年11月,葛文耀通过微博指责平安:“平安进来前,在‘权益变动书’中向证监会保证要尊重上市公司的独立性,你收购的是集团,只是间接拥有上市公司27.5%的股份,我这董事长代表广大股东利益。”
12月,上海家化召开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修订公司章程的议案,董事会席位拟由原先的6名增至8名,平安信托董事长兼CEO童恺成为董事候选人。到了9月,葛文耀以“年龄和健康”的原因,辞去了上市公司董事长一职。在平安的支持下,11月,原强生医疗中国区原总经理谢文坚任上海家化董事长。
上海家化这家上市十余载的业内老大集团公司,因为资本的介入陷入内耗不已的纷争漩涡之中,这恐怕与上海家化选择股东入主时所表达的愿景,实在是南辕北辙。
案例2: 宝能VS万科
去年7月起,潮汕兄弟姚振华、姚建辉控制的“宝能系”大举增持万科股份,在数度举牌之后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先后投入巨资近400亿元,直指控股股东地位,引发“万宝之争”。
与此同时,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公开称,万科不欢迎宝能。随后不仅有万科A漫长的停牌、与深圳地铁的“牵手”,还有原东家华润的翻脸、竞争对手恒大的入局。
愈演愈烈的股东争端不仅让万科成为媒体每天的头条,也动摇了投资者对这家房地产开发商的信心,挤压了该集团获得银行贷款的渠道,还妨碍了项目。
在2016年中期报告中,万科称,这场股权大战给万科带来种种问题,稳定无从谈起。例如,其获取土地的努力受到了冲击,原因是一些合作伙伴担心该集团的品牌、管理和融资优势无法持续,这导致31个房地产开发项目被暂缓或取消。万科物业5个洽谈合作项目暂缓、变更或考虑终止合作。
根据万科的中期报告,各银行收窄了该集团的贷款渠道,同时国际评级机构警告称,该集团的企业评级可能受到影响。猎头公司也把目光投向万科员工,宝能提出罢免该公司的董事后,员工流失率在6、7月偏高。
股权之争虽然还未落幕,但无疑已经在短期内影响到万科的正常经营轨迹,万科股价也因资本的一举一动而起起伏伏。民营资本的志在必得,碰上王石管理层的强势反弹,都让这场资本对产业的“单恋”能否最终“修成正果”成疑。
案例3:伯克希尔VS可口可乐
世界首富巴菲特是世人皆知的企业家和金融投资家,被尊称为“一代股神”。
伯克希尔投资的成功案例众多,优秀的投资业绩也支撑巴菲特多年来盘踞世界富豪榜前列,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巴菲特对可口可乐的投资。
巴菲特在1988、1989年重仓买入可口可乐,并一直持有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在巴菲特的普通股投资组合中,其持仓的可口可乐市值除了在2006年被美国运通超出,其他年份都位居第一。
一方面,可口可乐得到“股神”的长期投资是对其业绩和管理的肯定,巴菲特也利用各种场合免费为可口可乐做广告;另一方面,可口可乐也为巴菲特带来了财务上的巨大成功。
在买入可口可乐3年后,伯克希尔?哈撒韦1991年年报中不吝赞美:“3年前,当我们大笔买入可口可乐股票时,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净资产大约是34亿美元,而现在,光是我们持有的可口可乐股票市值就超过这个数字。”
巴菲特与可口可乐超过20年的坚固感情源于对彼此的信任。作为可口可乐第一大股东,巴菲特给予可口可乐管理层100%的肯定,并不插手可口可乐的具体经营,而是坚守其财务投资者的地位。
但在国内,第一大股东甘于做“甩手掌柜”的案例并不多见,曾经的万科第一大股东华润或是一例,但在引入深铁的关键问题上,华润与万科已将矛盾公开化,巴菲特与可口可乐的成功案例在国内或面临水土不服的尴尬境地。现在这样的案例已很难复制。
案例4:贝恩资本VS国美
国美电器和贝恩资本的恩怨纠缠了五年半。由于大股东黄光裕与职业经理人陈晓之间的控制权之争,由陈晓引入的贝恩资本也介入其中,结局则以陈晓辞职、贝恩清仓套现走人告终。
2008年11月,黄光裕因涉嫌内幕交易而被警方带走。黄光裕入狱后,陈晓临危受命,2009年1月接替黄光裕任国美董事局主席。此时银行压缩国美的贷款额度,供应商也来催债,令国美资金链吃紧,同时还要面临赎回可转换债券的压力。
2009年4月,黄光裕同意国美电器的债务重组方案,陈晓牵线引入贝恩资本。最终,贝恩在国美电器当时32.36亿港元的融资中认购了总价18.04亿港元的七年期可换股债券,国美电器才逐步走出危机恢复增长。
但随后,贝恩介入了黄光裕和陈晓的控制权之争。据报道,当时国美电器引入贝恩,合作方案中隐含“保证黄氏家族的控股地位”,并以“贝恩不会绝对控股国美”为前提。
但是在黄光裕和陈晓之争中彻底失守,国美的高管纷纷站队,贝恩则表态支持陈晓。
2010年5月11日,在国美电器的股东周年大会上,黄光裕夫妇利用自己手上的表决权在12项决议中投了5项否决票,使得委任贝恩投资董事总经理竺稼等3名前任董事为非执行董事的议案未能通过。
过了一天,国美电器召开紧急董事会,宣布重新委任贝恩的三名前任董事,冲突升级。
2010年9月,贝恩将此前持有的18.04亿港元国美电器可转换债全部转股,转股股份为国美电器16.66亿股,占股比例9.98%。转股后,贝恩成为仅次于黄光裕的第二大股东。
随后,以陈晓为首的国美电器提出的高管股权激励计划遭到黄光裕的反对。
2011年3月,陈晓辞去了在国美的职务,张大中接任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2012年,国美电器亏损近6亿元,为上市以来首次亏损。2015年1月22日,贝恩资本清空了国美的股票,宣布离场。
种种案例表明,被投资企业在多年的经营中所积淀的传统与文化,并不是资本的强势入驻就能轻易改变的。特别是如果被投资企业本身就比较成功,或已是行业龙头,而资本方却是这个行业的外来者,并且其投资目的如果还具有财务投资以外的某些考虑时,双方之间爆发矛盾几乎就是不可避免的,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这也就启示我们有必要反思,资本投资实业到底对企业、对投资人意味着什么,其真正的意义和作用又在哪里,如何有效避免那种事与愿违的结合。就过往案例和现今情况来说,资本举牌实体,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支付宝因成本原因提现收费 是托辞还是实话? 图片来源:东方IC 人民网北京9月13日电 (李海霞)继微信3月开始收取用户提现手续费后,12日,支付宝亦表示自10月12日起个人用户每人累计享有2万元基础免费提现额度,超出免费额度的提现将收取0.1%的服务费。与之相反的是,越来越多的…【详细】
央行等六部门集中治理非法买卖银行卡信息 本报北京9月12日电 (记者许志峰)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工商总局、银监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12日发布《关于开展联合整治非法买卖银行卡信息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于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