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等: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央行政策框架的争论和国际实践

气候变化带来的金融风险复杂多变、影响广泛,已成为各经济体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高度关注的新风险点。尽管对于能否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货币政策框架尚存争议,但部分央行已在量化宽松政策实施中,拓展资产购买的“绿色”领域。同时,一些央行开始着手评估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宏观审慎管理措施。笔者认为,央行与金融监管机构为了维护货币稳定与金融稳定,应持续加强对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研究,在金融管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制定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重点关注受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影响较大的产业和地区,同时积极加强相关国际交流与合作。
气候变化已成为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重大挑战
气候变化具有长期性且不断加剧,是导致经济金融体系发生结构性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各国央行与金融监管机构已达成基本共识。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包括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两种类型,通过多渠道影响经济金融运行。
其中,物理风险是指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等事件,可能导致企业、家庭、银行、保险机构等的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进而影响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风险。物理风险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影响金融稳定:一是通过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渠道,影响单个金融机构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在投保灾害损失保险的情况下,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等事件会导致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恶化,进而影响金融稳定。二是通过抵押品渠道,放大银行体系金融风险。灾害损失保险不足和保费过高,可能降低抵押物价值。抵押物价值减损,家庭及企业资产负债表因灾恶化,会导致银行收紧贷款条件,引发经济下行甚至金融风险。与此同时,还会导致贷款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上升,对银行体系造成负面影响。三是通过经贸和主权债务渠道,境外物理风险向境内传播。若某一经济体因严重自然灾害导致经济困难、财政收不抵支,其主权违约风险急剧上升,将影响持有大量政府债券的银行业,并波及与该经济体经贸联系紧密的其他经济体。
转型风险是指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经济低碳转型,由于突然收紧碳减排等相关政策,或出现技术革新,引发高碳资产重新定价和财务损失的风险。转型风险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金融稳定:一是通过资产价值重估,放大金融体系风险。为了将气候变化控制在一定范围而搁置部分化石能源时,这部分能源就会成为“搁浅资产”,用于开采、加工这些搁浅资产的基础设施会失去效用。由此引发的高碳资产无序定价,将导致化石能源和相关企业贬值,进而影响相关企业的偿债能力及其投资者的财务状况,甚至损害宏观经济。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简称NGFS)认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可能引发资产突发性重新定价,增加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恶化风险,或限制银行向实体经济提供信贷的能力。二是政策超预期与低可信度,促使风险从实体经济向金融市场加速传导。不可预期的政策转型,可能从供给端引发宏观经济冲击,并对金融稳定产生显著影响。政策的可信度越低,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的系统性损害就越大。
可见,物理风险是应对气候变化失败的成本,转型风险则是成功应对气候变化的代价。这两类风险会对经济增长、生产率、通胀及其预期等经济和金融变量产生持久影响,对央行维护金融稳定也带来重大挑战。
气候变化干扰货币政策的传导和实施
近年来,学术界就气候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2020年6月,NGFS发布报告,呼吁各经济体央行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经济和货币政策的长期影响,并在货币政策框架中考虑气候变化因素。气候变化对货币政策传导及实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气候变化影响宏观经济变量
一是影响总供求。一方面,气候变化引发的突发事件,可能增加或减少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进而影响家庭财富和消费。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往往带来供给冲击,如极端天气和海平面上升导致资产受损,主要城市和工业区洪水泛滥引发生产中断及失业等。需要说明的是,气候变化引发的供给冲击,既包括农作物价格上涨等暂时性冲击,也包括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土地的破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会抬高化石能源价格等永久性冲击。2017年有研究指出,受制于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节能技术的发展,短期内大幅削减化石能源,会显著减少能源供给,抬高低碳能源的边际价格,其效果类似一次大型持久的宏观经济冲击。
二是影响潜在产出。首先,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相关政策影响生产要素投入,如生产率降低、资源短缺、工作时间缩短、物质和人力资本存量减少等。其次,如果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未能实现平稳过渡,而是引发了非线性调整,经济产出的波动性和水平也会受到影响。最后,能源结构变化、保费上涨、适应气候变化等支出增加,也会影响经济产出。
三是影响物价水平。首先,农产品和能源价格变化,会导致价格调整和波动加大。曾有研究指出,气候冲击的频率和强度上升,会提高通货膨胀的波动性。频繁和强烈的气候变化,会使经济面临长期供给冲击,导致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和金融市场价格波动更加频繁。其次,不同措施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不同。如征收碳税和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等政策措施都会影响价格,但对化石能源征收更高的碳税或直接进行数量限制,会大幅提高能源价格。
四是影响自然利率。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会影响生产率和长期经济增长,改变实际利率的长期中性水平,而这是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NGFS指出,央行对自然利率的判断,有助于决定货币政策的立场。目前,气候变化相关风险仍主要是局部和暂时的,大多数央行有能力应对,但未来气温上升和自然灾害频发,可能抑制潜在产出增长和均衡实际利率,削弱央行应对巨大冲击的能力。如在自然利率已很低且该经济体仍频繁遭受严重气候变化冲击的情况下,央行将面临传统货币政策空间不足的窘境。
气候变化改变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干扰货币政策传导
一是巨灾保险市场不完善,扭曲信贷市场。灾害损失保险不足,会加重自然灾害的经济损失,推迟灾后重建,进一步降低贷款抵押物价值,迫使银行减少对受灾地区和未受灾地区的贷款,导致受灾企业和家庭财务进一步紧缩。2009年曾有研究证实,地震风险导致洛杉矶郡的银行对相关商业地产的融资缩减20%以上。
二是贷款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上升,增大银行信用风险。曾有研究对1997年至2010年160个国家的气象和地球物理灾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自然灾害会增大银行信用风险。还有研究根据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席卷美国海湾地区的情况,发现由于许多受飓风打击的借款人未投保,当地银行出现大量未预计损失,严重削弱了银行资产质量;银行不得不减少对非金融企业的贷款,由此形成正反馈,不利于当地经济复苏。
三是金融机构预防性资金需求增加。大型自然灾害可能会导致金融机构、家庭和企业预防性资金需求急剧上升。研究发现,为及时补充资金,金融机构会出售更具流动性的资产,或提高存款利率。同时,为维护金融稳定,大型自然灾害后,大部分央行或国际组织会为受灾地区提供紧急流动性支持。然而,流动性大量囤积,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金融机构既需要应对短期流动性高需求,也需要应对流动性囤积带来的盈利下降风险。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