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等: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央行政策框架的争论和国际实践【3】

从货币政策工具看,各国央行和监管机构的工具无法充分覆盖低碳转型的所有领域。一是货币政策工具有限,如果使用这些工具应对气候变化,央行可能无法实现价格稳定目标。二是货币政策使用逆周期工具,旨在短期内刺激或平抑经济活动,而气候变化是长期过程。
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效果看,一是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对此需要全球性方案,而货币政策很难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协调。曾有研究提出,货币政策在通货膨胀率不同的国家之间很难协调,气候问题来自外部性,外部性的根源在于市场失灵。理论上,税收和数量监管等财政政策工具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庇古税是气候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式。二是即使央行能够在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通货膨胀风险发生后重新实现价格稳定,但其是否具有事前采取措施对冲该风险的能力存疑。三是其他政策的效果优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监管政策在解决收入、财富不平等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具有更多功能强大的工具,而货币政策可能产生副作用。
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可以两种方式纳入货币政策框架
一是央行直接购买绿色资产。金融危机后,西方主要经济体央行广泛实施了非常规货币政策,直接购买资产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关于央行是否可在购买资产时向绿色资产倾斜、央行购买绿色资产是否违背市场中性原则,存在两种观点。
支持者认为,央行购买高碳资产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有研究指出,央行持有较多的高碳资产,例如英格兰银行购买的公司债券偏向高碳行业;欧央行和英格兰银行完全没有购买可再生能源公司债,而其投资组合中石油、天然气公司债占比分别为8.4%和1.8%。如果央行购买债券时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可引导商业银行减少购买高碳公司发行的债券。在保障实施货币政策能力的前提下,央行抵押品框架向可持续性倾斜,实际上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在更长时间内实现市场中性。
反对央行购买绿色资产的观点认为,第一,央行的资产购买应坚持市场中性原则。央行作为独立机构,应避免因投资引发任何利益冲突。按照《欧盟条约》第127条的规定,欧央行不得将资产购买转向绿色债券。瑞典央行的投资组合仅由政府债券组成,鉴于货币政策除确定总体利率水平外,还应尽可能少地干扰金融市场定价,故不宜将绿色政府债券与其他政府债券区别对待。第二,央行购买绿色资产相当于向市场释放信号,即该类资产更具流动性且风险较小。第三,央行资产购买属于非常规货币政策。在欧元体系的货币政策框架下,资产购买属于特殊情形,不能无限期进行。第四,购买绿色资产影响央行投资组合的质量和可选范围。绿色资产可能违约率偏高,无法纳入央行合格资产购买清单。购买风险较高的绿色资产,或将改变央行投资组合的质量。此外,对央行资产购买增加低碳要求,会减少央行可购买资产的范围。
二是央行“间接”实施绿色量化宽松。鉴于欧央行在购买绿色资产方面的局限性,有专家认为可在欧洲投资银行(EIB)内部设立新部门,“间接”实施绿色量化宽松政策,即该部门以其持有的欧央行与欧元区以外的欧盟国家央行的资金投资绿色金融产品,例如购买绿色债券、为绿色项目融资、为绿色项目提供赠款等。此外,鉴于EIB贷款的25%以上用于气候行动项目,欧央行直接购买EIB债券,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支持了绿色投资。
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央行政策框架的国际实践
部分经济体央行已在量化宽松等方面,不断拓展“绿色”领域和范围。同时,部分具有金融稳定职能的央行开始着手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并采取宏观审慎管理措施,要求并支持金融机构提升绿色金融能力。
一是提高透明度,建立健全绿色资产的界定标准。明确绿色资产标准,有助于吸引更多资金投向可持续性经济活动,也有助于金融机构开发统一的、标准化的气候变化相关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参与制定规则和标准,可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对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绿色债券和绿色贷款的适用目录。欧盟委员会成立可持续金融技术专家组,并于2019年6月发布了绿色金融分类方案。NGFS呼吁央行和监管机构充分考虑绿色资产与棕色资产的风险差异。未来,央行与监管机构可将绿色资产分类方法应用到棕色资产领域,为市场提供科学界定棕色资产的依据,帮助金融机构有效识别相关风险。
![]() |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