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等: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央行政策框架的争论和国际实践【2】

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增加了货币政策决策困难
一是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持续时间及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据Osterloh的2020年测算,欧元区减排目标收紧,增大了欧元区中期通货膨胀预期上升的风险,但对2020年至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价格的影响很小。
二是对气候变化相关风险持续性和范围的误判,可能侵蚀货币政策空间。气候变化相关风险被忽略的时间越长,极端灾难性事件发生的风险就越大,或将对经济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表明,极端事件会迅速侵蚀央行常规政策空间。因此,货币政策制定者准确把握气候变化对经济影响的持续性和范围至关重要。
三是气候风险一旦引发滞胀,央行将面临两难。气候变化可通过影响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改变资产估值和经济主体预期、增加搁浅资产、推升信贷风险等多种渠道,改变货币政策传导和实施效果。如果任其发展,会增加中期通胀预期分析的复杂性,更频繁地侵蚀常规政策空间,央行将更多地面临维持价格稳定和稳定产出的困难权衡。
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货币政策框架的理论探讨
央行须充分认识气候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可能影响
2020年7月,欧央行行长拉加德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欧央行有维护价格稳定的职能,气候变化会影响价格稳定。如果不能衡量外部性,无法预测干旱和粮食、能源、服务等价格的变化,我们将无法有效履职。因此,即使央行职能不发生改变,气候变化也会改变央行的经济建模方式”。NGFS提出,各国之间具有贸易等相互依存关系,一个经济体的转型政策将影响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分析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应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考虑在内。
NGFS结合气候变化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提出四项建议:一是各国央行应考虑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可能影响,即使相关影响在3到5年的政策期限之后才会出现;二是尽管自然利率不可观测且难以估计,但央行将从对自然利率的深入分析中获益;三是气候冲击将增加金融资产组合风险和市场操作风险,央行应深入分析气候风险对货币政策传导和风险管理的影响;四是央行应采用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气候风险,并在宏观经济模型中加以体现。
关于能否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货币政策框架尚存争议
有观点认为,从货币政策目标看,一是将气候和环境目标纳入货币政策框架,会加重央行负担,央行的独立性也将受到质疑。气候政策应使用正确的工具,并由适当机构来实施。政府、企业和社会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应该鼓励或惩罚哪些行为,这些都是需要政府和议会回答的政治问题。对此,央行无法做出决定,也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也有观点认为,向低碳转型的首要责任在政府其他部门,若这些部门行动不足,将影响央行履行其维护价格稳定的职能。二是央行维护价格稳定的目标应优先于其他目标。《欧盟条约》明确规定,“价格稳定为货币政策主要目标”。尽管《欧盟条约》赋予欧央行高度独立性和执行政策广泛的自由裁量权,但欧央行仍需要权衡所有相关因素,在不损害货币政策主要目标的前提下,才能采取合法且有效的行动促进环境保护。有专家指出,欧盟对经济增长的定义包括可持续发展;在欧元区,央行的首要职责是维持价格稳定,其次才是支持经济增长。
![]() |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