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金融

互聯網+保險=? 聽聽壽險大佬怎麼說

2015年10月13日07:46    來源:人民網-保險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10月13日電 (張文婷)當“互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這些詞匯與傳統壽險業相遇時,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互聯網金融時代,聽聽壽險大佬怎麼說。

丁當:“互聯網+”對保險行業而言不是簡單的1+1=2

平安人壽董事長丁當在“2015年中國壽險業十月峰會”上指出,“互聯網+”作為一種偉大的能量,將從多個方面改變目前行業的管理模式和經營策略,有效化解行業成長的頑疾,打開行業成長的空間,比如互聯網帶來新的經濟、生活方式,其中蘊含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營銷模式的巨大發展空間,如銷售流量化、場景化、碎片化等。

“互聯網+”將大幅提升公司的管理效益,提高客戶經營能力和客戶服務能力,最終改善客戶體驗。

同時,他表示,互聯網和傳統經營並不存在鴻溝,很多人認為互聯網金融和傳統的金融必然有一條鴻溝要跨越,實際上“互聯網+”的實質就是經營管理數字化的進程,一家公司數字化程度越高,在市場上的未來越有競爭力。一個行業數字和程度越高,未來的發展前途越光明。

他提到,“互聯網+”對保險行業而言不會是簡單1+1=2,而是1+1=3或是1+1=4,甚至更多。

徐敬惠:大數據給中國壽險業帶來彎道超車機會

太保壽險董事長徐敬惠認為,大數據對中國壽險業的影響最為重大,中國壽險業的發展仍處在初級階段,大而不強是主要的特征,大數據給中國壽險業帶來了彎道超車的機會,推動行業的轉型升級意義重大。

他指出,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認識到客戶才是真正的經營原理,大數據的發展為行業向專業化的經營反饋提供了技術的可行性,使得細分客戶群體、構建客戶需求、預測客戶的行為成為可能,從而真正確立以以客戶需求為導向。

大數據還可有效的改造傳統的保險價值鏈,促進商業模式的變革。應用大數據開展客戶構建,描述客戶臉譜,提供客制化的產品和服務﹔重構被發展的模式,也就是解決高產能和高流程。

過去,保險產品在設計時主要關注風險和收益,產品設計出來后有時並不能滿足客戶需要。基於大數據技術,保險公司可深入了解客戶特點,依據客戶的需要來設計保險產品,這樣才能保証保險產品的銷量,形成一定規模,覆蓋風險事件發生概率。

此外,他提到,現如今,中國壽險大數據應用的基礎還非常薄弱,在採集、維護、管理上是有很多不足的,無論是內部數據,還是外部數據都存在諸多局限。

據了解,保險公司的大數據價值變現處於一個原始階段,需要進行數據基礎建設。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保險公司大數據價值變現中的核心部分內部數據還沒形成整合,數據還處於信息孤島狀態,保險公司對內部數據價值認識不完整,大部分內部數據的價值沒有被充分挖掘,大數據價值變現缺少應用場景。

林岱仁: 要線上線下結合 順應網絡用戶消費習慣

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用戶至上,互聯網保險的本質在於保險公司要與用戶開展平等的對話和交流,細心發現用戶的保險需求,並對應提供相應的產品和服務。

對此,中國人壽總裁林岱仁也有同感,他提到,大型壽險公司要順應“互聯網+”時代,加速以保單為中心向客戶為中心的轉變,產品開發商針對互聯網消費的特點要更加注重市場細分和跨界,著重開放個性化、多樣化的產品,運營服務商樹立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全面構建以客戶為中心,改善服務體驗為目標的新的客戶處理系統。

他指出,要順應網絡用戶的消費習慣,加快線下模式向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轉變。互聯網提供線上互聯,24小時互通的空間,建設網上模式已經是大勢所趨。

同時,他表示,壽險產品較為特殊,在購買需求、售后服務等方面仍需要面對面的溝通,這就要求壽險公司要推動線上、線下的結合,一方面要搭建網上獲客的服務平台,構建以人的身體和財務為主要標的的生態圈。另外是建設高素質適應消費時代的銷售服務隊伍,努力發揮線上、線下的融合效應。

互聯網金融風聲水起,傳統業務利潤空間相對壓縮,在強化成本管控的同時,大型壽險公司要主動追求經營轉型,順應大資管、大健康、大養老的形式,延伸產業鏈,發展收費型的業務。此外,要借助網絡大數據為客戶提供定制式的產品服務,向個性化的專業服務要效益。

(責編:張文婷、李海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