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崔啟斌 程維妙)在全球經濟仍處疲軟的這個深秋,業績大幅虧損迫使部分外資行採取裁員措施。昨日,渣打集團公告稱,計劃2018年之前裁員1.5萬人以削減成本支出。而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在被裁之前,不少感到“寒意”的外資行員工已選擇主動離職。
渣打昨日在提交給港交所的文件中披露,前三個季度,集團稅前盈利16.85億美元,同比下跌64.92%﹔收入122億美元,同比下跌12%。僅三季度稅前虧損就高達1.39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為盈利15.3億美元。渣打首席執行官比爾·溫特斯直言,市場環境充滿挑戰性,近來的業績表現令人失望。同日渣打發布的另一份文件表示,渣打已進一步收緊風險承受能力水平,並將採取措施管理成本,其中包括計劃在2018年前裁減1.5萬個崗位、在2015-2018年之間將總成本削減目標提升至29億美元等。
無獨有偶,像渣打一樣因業績不佳而被迫選擇裁員的還有德意志銀行。10月29日,德意志銀行發布三季度財報,顯示報告期間產生淨虧損66.02億美元。三季度收入為80.33億美元,同比下滑7%。隨后一天,德意志銀行新任行長克賴恩即宣布該行新的《2020戰略》文件,文件顯示德銀將被迫採取收縮戰略,這些戰略將直接導致裁減銀行本部約9000名全職員工和6000名合同員工。
事實上,在近日外資行接連宣布裁員之前,有業內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今年以來外資行內已出現員工離職潮,不少人隨著“互聯網+”的大趨勢去了互聯網金融平台。同時,該人士表示,盡管不斷有員工離職,但所在的外資行幾乎進入了“封凍職位”階段,即短期內不引入新員工,以減少人力成本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