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林曉麗)距離監管叫停網貸機構向在校大學生開展網貸業務已有半個月,不過記者近日發現,仍有網貸平台繼續向大學生開展網貸業務。而另一邊廂,作為監管支持的正規軍,銀行機構在拓展校園貸方面卻是雷聲大雨點小,積極性並不高。
監管叫停前夕
62家平台涉足校園貸
上月28日,中國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發布通知,要求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向在校大學生開展網貸業務,並根據自身存量業務情況,明確退出時間表。
據盈燦咨詢最新統計顯示,截至今年6月23日,全國共有62家互聯網金融平台開展校園貸業務,主要是消費分期平台和在線信貸平台,其中專注於校園貸業務的平台有31家。同期,全國共有59家校園貸平台選擇退出校園貸市場。
但部分平台依然“頂風作案”。記者從某網貸機構了解到,雖沒有打出校園貸的口號,但是該平台的貸款申請條件並未限定在校大學生這一選項。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部分機構確實存在禁而不止的情況,不過預計今年校園貸會繼續向合規之路靠攏,或轉型或者退場。
風險難把控
銀行正規軍謹慎為之
另一邊廂,雖然多家銀行機構在監管的號召下紛紛表態開展校園貸業務,但目前該項業務雷聲大雨點小,學生要向銀行貸到款並不容易。
有銀行人士表示,學生都是沒有固定收入來源、缺抵押物的人群,銀行會面對風控問題,審批肯定更加嚴格。
而廣州國資平台民貸天下CEO李海清也表示:“由於風險難把控,我們平台向來不涉足校園貸業務,在申請條件中明確不允許是學生,而且必須要有收入証明。”
李海清指出,對於P2P企業來說,對學生的還款能力很難控制,而由於貸前審查不到位,就隻能通過貸后催債降低逾期率,這才催生了“裸條”等亂象,給平台帶來了道德風險。
對於銀行接棒校園貸的前景,李海清認為,大型銀行能與校園建立信息共享,以打通借款人信息通道,這是很多網貸平台做不到的“正規軍”優勢。
“正規軍”旁有“李鬼” 手機支付掃碼別隨便 不帶現金出門,正成為一種消費新常態。從商場到便利店,從水果攤到煎餅鋪,從醫院到出租車……人們拿出手機,隨時可以掃二維碼支付。不少人說,中國已經有一隻腳踏進了“無現金社會”,手機變成了人們的“錢包”。移動支付方便、高效、快捷,但也不是沒有問題…【詳細】
電子支付面臨漏洞和詐騙新挑戰 無現金社會還有多遠? “天時、地利、人和”,無現金社會正在走近 來自第三方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第三方支付總交易額為57.9萬億元,同比增長85.6%。其中,移動支付交易規模為38.6萬億元,約為美國的50倍。在某種程度上,隨著移動支付的全速沖刺…【詳細】
三部委協力規范校園貸 網貸機構一律停發 本報北京6月28日電 (記者歐陽潔)發高利貸、暴力催收、裸條貸款,讓校園貸一直暴露於聚光燈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近日聯合印發通知,要求從事校園貸業務的網貸機構一律暫停新發校園網貸業務標的,並根據自身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