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系列之三
樹不能長到天上,高杠杆不能任性生長【3】

高杠杆必須去掉 要做長期准備
2016經濟工作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圖片來源:東方IC)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去杠杆的方法雖有數種,但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看來,卻沒有一種能立竿見影,更沒有一種是無代價的。
該如何穩住杠杆增速,找到長期化解的路徑?宏觀上要摒棄“放水漫灌”思想,已成為市場共識。權威人士指出,“在利用貨幣擴張刺激經濟增長邊際效應持續遞減的情況下,要徹底拋棄試圖通過寬鬆貨幣加碼來加快經濟增長、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
而在具體操作中,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不止一位專家表示,當前經濟發展中遇到的難題,“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情況不斷增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在“結構性”,意味著要更加注重精准施策。
事實上,尋找市場最大公約數,統籌推進改革,從來都是極具智慧考驗。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6日召開會議,對當前宏觀調控中如何融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具體要求,首次明確將“去杠杆”、“去產能”與國有企業和金融部門的基礎性改革聯系起來。
“國有企業的基礎性改革,主要是通過有效的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金融部門的基礎性改革主要是,讓金融機構建立更為健全的市場風險定價機制,同時將金融市場體系從間接融資主導向更多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轉變。”興業証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說。
工商銀行投資銀行部總經理李峰認為,“去杠杆過程對企業和商業銀行而言都必然是一個相對痛苦而漫長的過程。銀行更應該從自身金融產品的供給側改革出發,突破傳統信貸融資業務模式,在債券、並購、投貸聯動、股權基金等業務上加大創新改革。”
具體到個案上,有專家認為,東北特鋼違約事件的發展方向與處置結果,可能會是一個從市場角度、政府角度、社會穩定角度共同考慮且形成共識的可行性方案。
李曙光表示,“東北特鋼企業涉及到債的類型很多,處理不同的債券,需要用不同金融工具和手段,總體來說,是要在《破產法》、《公司法》和《証券法》的框架下來設置處置方案。”然而,在他多年的觀察中,大多數情況下,主政一方的地方領導可能更傾向於選擇行政方式來解決債務問題。
多位接受採訪的專家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也要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解釋,去杠杆表面上看起來是防范區域性和系統性金融風險,而本質上還在於與其它任務相協調,提高資金等要素流動性與生產率,使要素從舊的、失去競爭力的領域逐步退出,向高新技術產業等新經濟聚集,解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動力機制。
這既需要決心,也需要咬定青山的努力、實實在在的政策。哲人曾雲,“最大的決心會產生最高的智慧”,面對諸多難題,隻要堅定信心、堅決行動,抓好落實,一定會取得更多成效。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