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得集團、康得新集團董事長鐘玉

康得集團、康得新集團董事長鐘玉先生談“中國制造”

訪談時間:2017年3月1日18時
嘉賓:鐘玉
地點:北京
摘要:3月1日,康得集團、康得新集團董事長鐘玉先生接受人民網的採訪

精選對話

問:

前段時間經濟界有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就是關於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爭,您是怎麼理解的?

答:

正好在2016年結束,2017年到來這樣一個辭舊迎新之際,在中國的經濟界和企業界發生了關於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之爭,尤其馬雲先生提出來關於五新,他提出來了關於新金融、新制造、新零售、新技術等等五新。這五新在國內甚至一些大的企業和著名企業當中,一些大的企業家也都對此有些看法,很多看法甚至提出來這五新當中除了新技術以外,其他的都是胡說八道。在企業界,我們康得新目前也是蘇州第一大上市公司,所以我有幸在去年受邀作為蘇商協會的聯席主席,在參加這個會議期間,蘇商的實體企業和產業發展得很好,當然,他們大部分也都是從鄉鎮企業發展起來的,但是在一個新的時代到來的時候,如何去認識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確實大家在這裡是有迷茫的。很多也提出來了,互聯網是虛擬經濟,互聯網沖擊了實體經濟,打壓了實體經濟,所以,我認為,有一個根本問題,作為當今我們的實體企業、制造業,如何應該認清一個新的時代正在到來,而在一個新的時代到來的機遇挑戰是什麼,該如何應對。
在虛擬經濟打壓實體經濟的這樣一個爭論當中,我認為,裡面有幾個誤區。第一個誤區,首先要認清什麼叫虛擬經濟。實際上虛擬經濟,我們定義它,通常是指金融,以錢生錢的產業才叫虛擬經濟,而互聯網實際上是目前作為阿裡巴巴,就是馬雲先生,還是騰訊、百度、京東這些前期的互聯網電商等等這些企業,他們實際上是把互聯網的技術、大數據、雲技術,把它融入到了整個實體經濟的銷售和服務環節。而作為實體經濟的組成,應該是從原材料的制造、原材料的採購,再進行工藝生產、設計,最后走到銷售,以及走到服務。凡是從事整個制造和實體經濟所有環節的經營企業,都應該是實體經濟。所以,作為互聯網,把大數據、雲技術等等互聯網用在了我們實體經濟的提升上,在銷售服務上,實際上他們是一個新的實體經濟。所以,定義本身就應該來把它看清楚。而作為互聯網技術,當融入這個企業之后,實際上融入到新的實體經濟以后,它通過互聯網,通過大數據和雲技術,全面提升了實體經濟的運營效率,實際上是展現了一種新的業態和新的模式。這是我認為有兩個定義上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就是對時代的正確認識。我認為,實際上從2016年開始,全球已經到了新的拐點,這個拐點最重要的特征,可以用顛覆和變革兩個詞來形容。之所以叫顛覆和變革,我認為有四個要素,第一大要素就是技術上的顛覆性創新。由於信息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得所有的創新已經加速了,包括人工智能,包括生物科技,包括新能源,包括新材料,這些創新已經不僅是改進式創新,這種創新甚至使很多行業被顛覆掉了。2007年蘋果的智能手機,實際上就把諾基亞曾經全球的手機老大顛覆掉了。我們柯達膠卷,1994年最早發明了數碼相機,但是並沒有重視這項產品,日本把這項技術拿走,推出了數碼相機,使得一個膠卷王國轟然倒塌了。所以,技術創新正在成為顛覆一個行業的最重要的驅動要素。第二個要素就是商業革命的到來。主要是通過互聯網+融入到我們各個實體的各個環節當中去,目前,互聯網+像阿裡巴巴馬雲先生他們做的,實際上是融入到了服務和銷售環節,而未來它會融入到設計環節、工藝環節、生產環節、採購環節等等,我們生產制造的六大要素當中去。互聯網正在成為一個普惠性工具,就像當年的電力行業一樣,使得我們各個產業和行業將會發生巨變,它將會解放我們制造業當中的工業數據,產生強大的生產力。像我們最近分享經濟,美國的優步,在短短五年時間,沒有一輛汽車的情況下,創造了全球最大的出租公司,五年達到了五百億美金的市值。中國的共享經濟也像雨后春筍一樣,2015年中國共享經濟的產值已經達到了2萬億人民幣,預計到2017年會達到7萬億人民幣,而這些正在預示著全球正在到來的一場商業革命。第三點,就是國家戰略。中國現在在推進2025中國制造,在推進互聯網+,在推進“一帶一路”,德國在做工業4.0,美國在推進互聯網+以及新興產業的回歸。第四大要素就是社會政治事件,包括英國脫歐,以及美國特朗普當選。這些社會政治事件都帶來很多的不確定因素。可以說2016全球經濟已經走向拐點,一個新的經濟格局和經濟秩序正在重塑。而我們在“十三五”規劃當中特別強調的,就是全球創新經濟的新時代正在到來。2008年以后整個經濟在下行,全球都在尋求突破,而這個突破的根本是什麼呢?創新。我們作為企業家必須認識到一個顛覆變革的創新新時代的到來。而在這個創新時代當中,一個互聯網+來帶動一次商業革命的時代到來。而在這個時代,作為我們企業家不是去拒絕甚至觀望,因為他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反而應該擁抱互聯網,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包括雲計算等等這些技術和理念,把它融入到我們的制造業和實業當中去,解放工業數據,它將會產生一個巨大的生產力解放出來,去迎接未來。

問:

我們知道在今年兩會當中,實體經濟如何成功轉型升級也是一個重要話題,尤其是在中國現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中國還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請問鐘總您是如何看待實體經濟轉型這一問題的?

答:

在談這個問題的時候,關於中國制造2025首先對中國制造業應該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和認識。目前對於中國制造業來講,絕大部分的觀點認為,經濟下行,制造業非常困難,對於如何走向未來,很多觀點都是持一種比較謹慎,甚至於悲觀。我認為,在這個問題的判定上,首先是正確認識和信心,然后才可能會有一個正確的應對。
首先我們應該去看到,改革開放30多年來,推動了中國制造業的蓬勃發展,使得中國制造業成為全球第一制造大國。聯合國統計有500項的產品,中國有220項是位於全球第一。正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制造業的蓬勃發展,才支持了中國走向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比如說鋼鐵,鋼鐵在50年代當時還在趕英超美,1996年中國第一次超過日本,粗鋼產量超過一億噸,成為全球最大的鋼鐵制造國,這些年又在持續發展。截止到2015年,中國的粗鋼產量已經達到了12億噸,而全球是16億噸。中國鋼鐵這些產量的生產,正是因為這些產量,才支持了中國的機床、國防軍工的發展、房地產、各個電器產品的生產,如果沒有這些鋼的產量和產業,中國這些產業根本無從談起。所以,應該說,首先要有這樣一個判定。
第二個判定,我們不可否認地看到,從2008年以后,全球經濟下行,整個需求在降低。中國的制造業總體來講走向了一個過剩。尤其中國制造業總體來講,過去主體是靠資本拉動、規模拉動,主要在中低端,所以帶來中低端的一些惡性競爭、價格競爭,成為血海,使得企業的盈利能力下降。
第三點,就是要看到,全球第三世界的國家,包括印度尼西亞、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印度,這些國家在制造業憑借他們的人口紅利和低成本,在迅速地追上來。另一方面,美國在做制造業回歸,在做新興制造業回歸,德國在做4.0,等等,這些國家在工業效率上更高,他們已經是制造業的強國。所以,中國制造業確實也面臨著一個問題,就叫前堵后追。前面有制造業強國的阻擊,后面也有第三世界的追擊。
在這種形勢下,我們該如何看待中國制造業面向2025的競爭力呢?我認為更重要的應該看到中國制造業自己面向未來的優勢。我認為中國制造業有五大競爭優勢,在全世界任何國家跟中國是無法去競爭的。
第一大優勢就是全球目前最大的市場在中國,中國在2015年之后,購買力,尤其是中產階級的購買力已經第一次超過的美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現在汽車消費量目前是全球第一,目前的手機消費量、電視機消費量等等,都是中國第一。比如我們康得新做光學膜,光學膜現在全球用在電視機、手機,總需求大概在20億平米,其中現在80%的應用在中國,因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生產國在中國。首先最大的市場。
第二,中國有最完整的產業鏈。不管是消費電子還是汽車,還是各個領域的產品,包括電冰箱、電視機等等,目前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在中國。比如你想做手機,在中國你做手機,你有錢,你打上品牌,立刻有全套的配套廠家給你完成制作。可是如果你到印度去,根本不可能。現在美國說制造業回歸,蘋果現在如果把手機送到美國去制造,我認為沒有三年連門都沒有。他要建立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這個不是一日之功。
第三點,中國有全球最完整的基礎設施。這裡面包括了電力、燃氣、蒸汽、高速公路交通、軌道交通等等。如果現在到印度尼西亞去發展一個制造業,電力都不夠,要去建電廠。這樣完整的工業發展的基礎設施,使得工業的增長和發展是強大的支持。
第四點,中國有全球最強大的產業大軍。中國現在產業大軍要達到一億多人,其中有8100多萬人是知識產業大軍,都是具有知識培訓的知識產業大軍。而且每年還有800萬的大學生畢業,加入到這個產業大軍來。這樣一個具有知識的強大的產業大軍,這又是全球很難去競爭的。
最后一點,中國的民營企業正在成為中國制造業的主力。截止到2015年,中國制造業的60%的GDP來源於民營企業。第二,中國的新產品的專利的65%來源於民營企業。中國的發明專利的70%來源於民營企業。中國的新產品,制造業的新產品,有75%來源於民營企業。所以,民營制造業正在成為中國制造業的主力軍,而民營制造可能帶來的優勢,決策更快、更有活力、更有拼搏精神。而且,可以在全球發展或者收購兼並等等,它的效率更高。所以,我認為,以上五大優勢,德勤公司,會計師事務所,有一個報告,為全球各個國家制造業進行了評選和預測,認為在未來的十年,中國仍然是在全球制造業是最具有競爭力的。當然,中國制造業目前還是制造大國,離制造強國還有差距。而這些差距,我們看到我們的問題,看到我們的差距,根本來講,是通過創新,使我們從原來的中低端,如何真正走向高端化,走向中高端去發展,這是通過創新驅動,這是中國制造業走向未來的最重要的戰略發展途徑。

問:

說到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發展,肯定離不開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也是當今時代發展的一個關鍵詞。請問鐘總,您是怎麼理解創新的?我們知道,康得新原本是一家高分子材料制造企業,主要以B端客戶為主,現在又創立了互聯網平台,又要面向C端。您是怎麼理解的?您認為這樣做對於公司來說有什麼優勢?

答:

習近平總書記這次在達沃斯的會上演講,談到全球在應對整個經濟下行走向未來的最重要的戰略叫創新驅動。應該說,創新是我們民族之魂,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最根本的戰略,創新也更是我們當今制造業和企業去走向轉型升級的最根本、最重要的發展舉措。對於創新,中國企業如何通過創新驅動實現轉型升級,結合康得新公司多年來的發展,也談談我們一些體會。
康得新集團是2001年成立,2010年上市,尤其從2010年上市的時候,目前是以打造先進高分子材料,世界級的生態平台的戰略目標。通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已經成為預涂膜包裝的全球領導者、光學膜全球的領軍企業,目前也在持續地進行產業開發和發展。在上市的時候,康得新的市值大概在二三十億,經過六年多的時間,康得新市值目前在六七百億,市值增長了二三十倍,利潤,上市的時候利潤五千萬,由於持續創新,尤其得到資本市場的支持,短短六年的時間,利潤已經接近20億,我們最近發了快報,所以利潤增長了40倍,目前充分展現一個企業的廣闊發展前景。
我們總結康得新一直走來的發展根本,那就是靠創新。創新的經驗,我們有五個方面的創新。
第一,技術創新。在技術創新領域當中,我們大概基本做法,第一,技術創新是追求做顛覆性創新,因為改進性創新沒有未來。從預涂膜,用於包裝的預涂膜,在酒盒、化妝品盒表面都有一層薄膜,預涂膜作為環保的新材料,在2002年之前,中國做不了,完全是由美國引領。康得新,我們認為中國綠色包裝必定要走向未來,所以,康得新經過多年研發,成為中國預涂膜行業的開創者,成為領導者,成為國家行業標准制定者。2010年上市,通過資本支持,打造全產業鏈向全球進軍,在2012年成為全球領導者。我們在2010年上市以后,就看到企業要持續發展應該向更高端邁進。預涂膜,我們認為更高端產品是光學膜,光學膜用在顯示領域,手機、電視機都有十層光學膜,汽車隔熱窗膜,很多電冰箱表面,跟不鏽鋼式的,實際上那是裝飾膜,它應用領域非常寬。光學膜,中國在2011年投產之前中國做不了,都是在美國、日本、韓國、中國台灣來生產,中國是空白的。中國在光學膜每年進口就達到1700億,由於我們不能國產化生產,極大的限制了我們整個行業的發展。所以,康得新通過多年的研發准備和國際購並,一舉在2013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光學膜制造企業。這些年來,從中低端,開始走向高端。這又是一個填補空白和顛覆性的行業。我們最近已經投產的柔性材料,主要用在柔性顯示器,手機、電視機未來是可卷曲、卷繞的,未來物聯網時代,柔性傳感器又成為更關鍵的,在人工智能,一個物聯網時代,柔性電子走向柔性傳感,成為更關鍵的全球的前沿科學。所以,康得新經過全球技術整合以后,我們實際上通過多年的研發,在今年1月份,規模量產。這個技術最早是3M開發成功的,康得新第二家開發成功,同時在技術上實現了超越。碳纖維是由康得新和康得集團聯合推動的,我們去年在7月25號正式投產,經過五年的研發,使中國的碳纖維過去基本上在T300為主,T700還是在穩定批量生產,還需要提升。T800的高端碳纖維,國外對中國是嚴格封鎖的,康得集團投資建設了中安信經過多年研發,一舉實現突破。我們建設了中國最大的單線年產5000噸原絲,1700噸碳絲,目前T700、T800、T900、T1000都實現穩定量產,良品率達到97.5%。我在亞布力的時候跟大家講80%,我回來以后,我們公司的總經理跟我說,鐘總你說錯了,我們現在都到了97.5%了。我們國內最權威的碳纖維泰斗的評價是,由於中安信實現了中國碳纖維40年的跨越,中安信一舉實現了達到了和國際先進水平比肩,中安信就是中國的東麗。給了這麼高的評價。高性能碳纖維的規模性量產,直接助力了中國未來新能源電動車,以及電纜,還有民用航空的發展。所以,在這個技術創新的領域當中,我們始終追求,第一點是顛覆性技術創新,我在下海的時候,就講了四句話,我的經營理念,第一,別人做的我不做,你跟著別人走,這個行業可能就會衰落了,別人做的好的,我就更不做了,因為做的好的時候有可能到頂峰了。第三句話,我做的應該是別人所沒有的。第四句話,我做了就不叫別人追上。所以,顛覆性創新,我們一直在追求。
第二個觀點就是我們追求高端化。預涂膜,我們剛剛投產的時候,實際上這個對中國的轉型升級是有利的。預涂膜我們作為中國第一家,當時的每平米大概是五毛錢,隻有我們一家,后來在中國預涂膜行業蓬勃發展,已經有四五十家,有上百條生產線了,所以,在中低端的價格已經降到了隻有兩毛錢了,如果我們還持續做這樣的產品,我們也要死定了。我們利用我們的研發能力和更高端的設備,持續向高端產品開發,像防滑膜、數碼膜、採光膜等等,高端材料持續創新,就脫離了那個競爭,價格就成為一塊錢、四塊錢、七塊錢,后來走向裸眼3D的包裝膜到了三四十塊錢,就是更高端發展。第二點是追求高端化。
第三,我們在技術發展上追求全球整合。在全球設立了八個研發中心,和全球的人才、技術、資源進行整合。實際上中國制造業有強大的制造基礎,當我們走出去,全球整合更高端產品的時候,我們會有無限的發展空間。我們是從事先進高分子材料的,先進高分子材料,中國現在平均的自供率隻有60%,就是在中低端,國家在十三五期間,作出的計劃是爭取在先進高分子材料到“十三五”的時候,2020年能夠提升到70%。舉例,比如說,我們正在做的光學膜,光學膜顯示光學膜,中國現在總需求15億平米,但是國內有很多廠上來了,總的我們國內的產能大概隻能滿足20%,比如說現在鋰電池發展很快,鋰電池有一個鋰塑包裝膜,目前中國能夠自供率多少呢?隻有千分之三,而其他都是日本在生產。但是比如說汽車窗膜,汽車隔熱窗膜在2013年之前中國做不了,每年進口一億平米,2013年之后,中國康得新上來了,我們去年達到2000萬平米,今年增產到3000萬平米,實際上國內目前真正能夠滿足市場的產能需求也隻有50%。像諸如此類的高端產品太多了,實際上當企業通過全球資源整合,利用我們現在的制造業的強大的基礎,全球資源整合走向高端的時候,幾乎應該說是有無限的發展空間。比如坐飛機,北京起飛的時候一片霧霾,什麼都看不清楚,但是當飛機穿越霧霾的時候,你看到一片藍天,我們中國制造業假如全球進行創新,在技術創新去整合的話,那就會是一片藍天的。
在技術創新裡面,我們很重要做的就是經營性創新。經營性創新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個特點叫全產業,所謂全產業概念,第一個,我們追求的是全產業鏈,全產業鏈會帶來一個成本優勢和技術整合的垂直整合優勢。所以,像光學膜,我們就是做了從樹脂端到基材端,到后期加工等等,我們進行全產業鏈,它會獲得成本優勢和研發優勢。第二個,我們要追求的實際上叫全系列產品。因為企業面對一個市場的時候,我們要把自己不要做成一個單一的產品公司,一定要把自己做成一種技術公司,比如光學膜,光學膜,國際上有的企業可能僅僅做了,比如說增亮膜是我們手機、電視機裡面一個品種,就做了一個。假如這個產品換代了,你這個企業怎麼辦。所以,康得新在光學膜,我們做的是全系列,我們不僅顯示領域,又進入裝飾領域,又進入了汽車領域,進入了消費電子領域,所以,全系列產品使得企業發展能夠把自己作成一個技術公司,然后在各個領域當中持續開拓,使得你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第三個,就是全球化市場。這樣的話,東方不亮西方亮,康得新目前的產品,有40%的出口,有60%的在國內。所以,全產業是我們經營創新的一個重要的戰略。
再下來的一個關鍵就是智能化。“十三五”特別提出來,制造業走向2025很重要的是智能化工廠。康得新和康得集團在廊坊正在做的康得復合材料,就是新能源電動車碳纖維輕量化部件的制造廠,這個廠完全打造了一個智能化的無人工廠。寶馬的大中華總裁去看了給了150分的評價,他們認為,他剛到了以后,他一看以為到了寶馬了,但是我們實際上比寶馬規模更大,這個廠是四五年前建的了,我們技術更先進,現代化程度更高。我們正在做的光學膜二期也在走向一個智能工廠。總結起來,一個叫全產業,一個叫智能化,智能化的根本是企業效率的提升,它會有三個50%,一個是通過智能化來提升效率50%,第二,降低成本50%,第三,降低了不良品率50%。所以,智能化實際上是企業一個內功和效率的提升。
第三個創新是組織創新。
第四個創新是機制創新。這兩個創新實際上核心都是對於人,因為我們認為,在經濟發展的今天,一個企業發展的驅動力已經不再是過去的靠資本拉動了。而在面向一個新的時代,創新已經是企業發展的最根本的動力。而創新來源於什麼呢?來源於人。如何使人的積極性能有充分的調動和效率提升。這才是一個最重要的環節。所以,康得新一方面在機制上,我們實行了從上市之前就在推動員工持股計劃,現在康得新不到五千人,有1500多員工持股,我們新成立的公司,甚至拿出來30%的股份給員工,大家共同創業,共享未來。第二個問題是我們傳統的制造業,機制應該說是一個軍隊機制,因為更強調一種體系和紀律。從股東會、董事會、總裁管理委員會、職能部門及各事業部、各個分廠等等。這個機制有很大的優勢在於更講紀律性,更講一種規范性,治理結構更加完善。但是信息經濟發展的今天,它的缺點就是流程太長了,效率太低,決策運營效率太低了。從去年年初,我們認為新的組織形式也要變革了,因為你要圍繞人的積極性去創造,所以,我們在去年年初時,康得新30家子公司、九大事業部全部實現扁平化、去中心化,給每個公司獨立的經營權和決策權,但是,它不是一個游擊隊,它是在整個一個平台上來協同去相互依存,共同促進、共同發展,一個生態平台體系。
當然,我們認為康得新最重要在這些年來,在最近四年來推進的實際上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就是你剛才問到關於微笑曲線的兩端。我認為作為我們五個創新裡面的核心創新,是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我們最近幾年一直在思考,過去的企業的商業模式,作為制造業來講,通常是兩種模式,一種叫專注,比如我們做材料,就做材料,比如你做醫療設備就做醫療設備,一類叫多元化,我又做房地產又做農業又做醫療設備又做鋼鐵,當然相互之間都是關聯的。對於兩種經營模式,都各有各的說法。但是在信息經濟到來的今天,有一件事情變了,就是所有的商業模式的宗旨是以客戶為中心的,當你以客戶為中心的時候,如何為客戶提供極致服務,如何為客戶提供一個總體解決方案,就成為最重要的宗旨。可以舉個典型的例子,北京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商店買醬油、咸菜的是買醬油、咸菜的商店,買糧食是買糧食的商店,買鞋是買鞋的商店,客戶如果購物,買東西,要跑很多商店。后來出現了超市,超市使得你進入以后,什麼產品都可以買,甚至連吃的看電影、娛樂都有了,超市是什麼?超市就是總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所以,作為一個企業新的發展模式、商業模式到來的時候,更重要的是通過產業延伸,作為一個總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打造一個生態價值鏈,這成為企業一種新時代的商業模式。我們從四年前就開始整個來規劃設計來打造了,當然,我們四年后的今天,我們來重新研讀“十三五”規劃的時候,“十三五”規劃已經非常明確地講到,中國制造業的未來是要靠智能化,互聯網協同,定制化,然后向服務延伸,打造新的業態、新的模式,去創造一個生態價值體系。這裡又講到,過去制造業是以制造為中心,而未來應該是以服務為中心,那就是新的制造業應該是以制造為基礎,以服務為中心,以客戶為導向的一個生態價值體系。
從四年之前就開始搭建我們結構的時候,我們這一端追求的以材料制造商和總體解決方案制造商,追求高端化。在“十三五”當中也明確提到,作為中國制造業應該有四化,第一是高端化,第二是服務化,這個是企業的升級,還有智能化和綠色化是企業的轉型。所以,我們在微笑曲線的這一端追求從材料制造商和總體解決方案制造商,追求高端化。然后在微笑曲線的下端整合社會的生產資源,通過OEM去打造終端產品。而這一端打造了互聯網智能應用板塊,強調服務化,直接面向了消費端和客戶端。這樣的話,這樣就擊穿了整個微笑曲線,這樣一個轉變和戰略,使得康得新從一個材料制造商變成了總體解決方案制造商,同時,通過互聯網智能應用平台走向了客戶端,走向了消費端,就成為從B2B走向B2C。 我們舉例一下,我們以新能源電動車為例,我們做了碳纖維絲,客戶拿到絲是沒法用的,我們往前延伸,織成布,做成了零件,客戶不知道怎麼設計新能源電動車的部件,我們和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建立了研發中心,又整合了全球唯一具有新能源電動車碳纖維部件設計能力的雷丁公司,我們控股,這樣我就完成了一個新能源電動車碳纖維部件輕量化總體解決方案的提供商,這個生態平台目前全球是唯一的,也是最大的。實際上我的碳纖維復合材料,今年剛剛投產,但是,早在去年,中國幾十家企業的訂單全部給了我們,我們再進行設計,未來在那生產。而這個競爭力是靠什麼呢?就是因為總體解決方案的一個提供商。
比如說我們開發了裸眼3D技術,全球的領導者,未來我們正在引領全球的視覺革命。我們剛開始的是光學膜,光學膜去做手機做不了的,隻好要有3D的軟件,我們要做成3D總體解決方案,當這個提給主機廠的時候,手機、電視機就呼喚內容,我們不得不打造內容平台。就成為生態。比如大屏觸控的技術,全球領先,全球領先以后,又呼喚應用,所以,我們就誕生了互聯網智能應用平台,因為我們認為互聯網從PC互聯到移動互聯,現在到場景互聯,場景互聯驅動的最重要要素是新興顯示技術,新興顯示技術一個是真實裸眼3D,一個是觸控,交互,所以我們誕生了智慧販賣、智慧餐飲、智慧娛樂、智慧教育,以及智慧城市綜合體等等,我們正在跟全中國的一些大的企業共同合作,把它推到應用端去。這些實際上就是康得新的整個業態已經變化了。所以我認為正像十三五講的,中國制造業走向未來的時候,高端化、服務化是重要的特征。實際上已經以制造為中心走向以服務為中心,康得新正是創造了一個新時代制造業商業模式的重要案例。最終以服務為驅動,服務驅動制造,打造一個生態價值體系。

問:

康得新其實是一個全球化的技術公司,在全球也是有九大研究中心,同時也有自己的子公司。您作為民營企業的掌舵人,對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有什麼看法?

答:

改革開放30年來,全球經濟的發展在走向全球化,實際上中國的民營企業也好,中國制造業好,都得益於全球化,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而未來,全球經濟的全球化,也是不可阻擋的。因為作為中國民營制造業和中國制造業來講,應該首先是面向全球化的技術整合,因為我們有強大的制造基礎,當我們走向高端的時候,將會有無限的發展空間和藍天。第二,我們有強大的制造業,也應該面向全球更大的市場。習主席提出來的“一帶一路”,整合了我們歐亞大陸的60多個國家,這些國家的經濟還非常落后,這些國家還有巨大的市場潛能和潛力,所以,全球化應該更是中國制造業更重要的一個發展戰略。

問:

我們看到前不久您在2月份的亞布力企業家論壇上提到了關於企業家要有境界,您是怎麼理解企業家境界的?

答:

我認為,一個企業能夠做多大,能夠走多遠,最根本取決於這個企業家和企業領袖的境界。境界是個根本。因為你有多大的境界,就會有多大的事業。你隻有有高的境界,才可能去堅持,你才可能有更大的智慧和更大的胸懷。所以,我跟我的干部、員工講,我們的中低層的干部,大家可以有干事的激情,中高層的干部要有干事業的激情和境界。該像紅軍兩萬五千裡長征,他們沒有一分工資,沒有一分錢,他們為什麼能夠爬雪山、過草地,能夠不惜犧牲生命呢,因為他們有一個解放全中國,使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的崇高境界在裡面。
我是1988年在中關村下海,現在已經有29年的歷史,我本人也是中關村的第一代企業家,跟柳傳志、段永基,都是同代企業家。我們這代企業家有些當年在中關村創業的時候,康得集團作為中關村第一批是500家,到現在可能剩下不到十家了,商海艱險。跟我同時代的企業家,有些可能已經退出了市場,有些可能退居二線了,有人問我,鐘總你為什麼還在一線上奮斗,我想根本的問題還是一種追求不同,或者境界不同。我本人是老三界的,受過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教育,受過學雷鋒做好事的熏陶,又經歷過文化革命暴風驟雨的洗禮,經過上山下鄉當兵這樣蹉跎歲月的考驗,我本人是當過工人、當過兵,上過大學,讀過研究生,我覺得這一代人,有更多的家國情懷,更多的一些民族責任感和事業心。所以我是在1988年航空部北京曙光電機廠,125廠,提升到局級崗位的時候,我在那個廠從設計員、室主任、研究所長,提升到廠長,局級崗位的時候,當年38歲,辭職下海,因為當時中關村,中國第一個開發區創立,鼓勵科技人員興辦企業,我當時向廠領導、部領導提了辭職報告,到中關村創業和發展。當時廠領導、部裡,包括家人都不太理解。因為正是錦繡前程的時候,當時在那個年齡提到這個崗位也還是鳳毛麟角的。我跟部裡領導講,我說我這個人因為受到家庭多年的教育,我父親原來也是國家紀委的老干部,家庭的教育和社會的實踐,我說,我這一生一不圖干部,二不圖錢,我希望為民族振興干成一點事。我覺得中國人民勤勞、聰明、勇敢,中華民族曾幾何時鼎立世界,但近兩百年來衰落了,為列強凌辱,21世紀該屬於中華民族。習主席的中國夢真的是這一代人的夢想。我覺得中華民族復興的時代該到來了,中華民族的復興靠什麼?靠經濟。經濟發展的根本靠機制。我認為,中國在經濟發展未來的最有創造力和最有活力的機制是民營。我認為當時的國有機制有各個方面的束縛,極大的束縛了整個生產力的發展,所以我說希望到中關村去創建一個新型企業,這個企業能夠充分調動干部員工想象力、創造力,最終為民族振興干點事。所以我多年走過來跟大家講,我一生的追求就是希望能夠去創建一個好企業,這個企業能為社會創造價值,為員工帶來幸福。當然,我們一路走到今天,可能我說出來你不相信,鐘總今年已經67歲了,我們在四年前,在康得集團成立25周年的時候,整個集團近萬名員工每人疊了個星星,一個大花瓶送給我,寫滿祝福的話,我當時很感動。我曾經想過55歲退休,后來覺得60歲退休,60歲剛上市,后來說再干三年吧,現在又過去了。我兒子跟我講,爸,你算了,李嘉誠干到80多還干呢,王永慶都90多,你不可能退下來。所以這些可能又回歸出來了一種追求,一種境界。所以我跟大家講,我跟大家一起再干20年。就因為這種境界,所以我們在不停地有夢,不停地去追夢,最后善於去圓夢,我們的預涂膜成功走向光學膜,光學膜走向碳纖維,碳纖維走向柔性材料,走向裸眼3D,特別是李強書記在去年江蘇黨代會期間,到蘇州代表團提出來一個思考,就是蘇州總體經濟發展有高原,但是沒有像華為這樣世界級的企業,希望蘇州更多的打造一些高峰企業,對我們企業給予很大的關注和支持。特別跟蘇州市領導說,康得新是有希望成為世界級企業的。所以,蘇州市領導專門把我請去談如何把康得新打造成世界級的高峰企業。我們制定了未來四年,到2020年,把康得新持續打造成世界高峰企業的規劃和計劃。這一切源於什麼呢?還是這個境界。我覺得有這個境界,你會去不懈追求。有這個境界,你就會不停地追夢,有這個境界,你就會有胸懷。有這個境界,你就會有責任。有這個境界,你就會凝聚全體員工,去走向未來。今年年初在全體動員大會上,全體員工,我們制定了正確的戰略,而且我們已經完成了整個產業走向未來的布局。可以說,我們也站在一個新的高地上、高原上了。所以,康得集團和康得新集團的全體干部員工,都在意氣風發的,去打造一個高峰企業,能夠成為在全球具有影響力和領導地位的創新型企業,能夠在中國轉型升級,為中國制造業走向2025,去做一點貢獻,能夠去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