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系列报道之三
评论:“校园贷”问题不止于校园 监管提效责无旁贷
不图锅巴吃,不在锅边转。
当前,经济来源少、风险承受弱的高校学生群体,成为一些金融机构追捧的对象。而这一现象也因为近期接二连三发生的恶性事件,被社会各界所关注。
日前,河南某高校学生郑某,因赌球欠下60多万元校园网贷后,跳楼自杀。赌博是此次恶性事件的始作俑者,但郑某利用校园贷经营漏洞,贷出超出其偿还能力的贷款,却是压垮天平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笔者看来,高校学生群体有金融服务需求这本无可厚非,问题核心在于其享受金融服务的边界,与承担对应风险的能力,如何做到平衡。如果两者出现了错误搭配,这对机构稳健运行和贷款人的学习生活,都会埋下隐患。且在校学生社会经验少、收入来源窄、风险承受能力弱、对物质诱惑抵抗力差,又令该群体具有特殊性。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早前银行对高校学生群体的信用卡业务“急刹车”,虽然目前有些银行试水学生专属类信用卡业务,但在相关金融服务内容和授信人资质方面,有别于传统信用卡,进行了特殊规定。
在消费金融大背景下,一些非银金融机构对校园金融市场展现出更大热情。目前相关校园贷平台大致有分期网站取现贷款、P2P网贷推出校园信贷产品、传统电商平台的校园消费金融等形式。从校园贷金融服务的获取方式看,主要有借款人直接拿到钱与借款人获得商品两种类型。显然,借款人“碰钱”的模式对其风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遗憾的是,在非银机构扎堆校园金融市场,拼快速放贷、用户投资体验、低门槛的背后,风控审核不严、自身运营不规范、机构间信息封闭等现象逐渐暴露。更为严重的是,当前校园贷已经不仅是围绕“校园”本身,社会上存在的高利贷、传销、暴力催收等也在向校园渗透。
净化校园贷市场,监管不能缺位。日前,教育部和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但笔者认为,《通知》还是聚焦在加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力度和金融、网络安全知识普及上。在不良网络借贷监管上,地方金融办(局)停留在“密切跟踪”和“风险提示”,没有硬起来。而这背后也有监管部门缺乏执法依据等尴尬。
笔者一直认为,当前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金融线下问题的线上化,板子不应简单、粗暴打在互联网金融甚至普惠金融身上。在金融业态快速发展同时,也需要监管方式的升级转型。
对于规范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现在不少部门都在着手规范。老北京天桥有句老话讲“光说不练假把式”,不如就把“校园贷”作为提升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突破点。
那么,出来练练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