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金融

“校園貸”系列報道之三

評論:“校園貸”問題不止於校園  監管提效責無旁貸

李彤
2016年06月02日00:07 | 來源:人民網-金融頻道
小字號

“校園貸”系列報道之一:隱秘信息鏈誘導學生涉險

系列二:“校園貸”監管缺執法依據 亟待劃清業務“紅線”

不圖鍋巴吃,不在鍋邊轉。

當前,經濟來源少、風險承受弱的高校學生群體,成為一些金融機構追捧的對象。而這一現象也因為近期接二連三發生的惡性事件,被社會各界所關注。

日前,河南某高校學生鄭某,因賭球欠下60多萬元校園網貸后,跳樓自殺。賭博是此次惡性事件的始作俑者,但鄭某利用校園貸經營漏洞,貸出超出其償還能力的貸款,卻是壓垮天平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筆者看來,高校學生群體有金融服務需求這本無可厚非,問題核心在於其享受金融服務的邊界,與承擔對應風險的能力,如何做到平衡。如果兩者出現了錯誤搭配,這對機構穩健運行和貸款人的學習生活,都會埋下隱患。且在校學生社會經驗少、收入來源窄、風險承受能力弱、對物質誘惑抵抗力差,又令該群體具有特殊性。

正是因為上述原因,早前銀行對高校學生群體的信用卡業務“急剎車”,雖然目前有些銀行試水學生專屬類信用卡業務,但在相關金融服務內容和授信人資質方面,有別於傳統信用卡,進行了特殊規定。

在消費金融大背景下,一些非銀金融機構對校園金融市場展現出更大熱情。目前相關校園貸平台大致有分期網站取現貸款、P2P網貸推出校園信貸產品、傳統電商平台的校園消費金融等形式。從校園貸金融服務的獲取方式看,主要有借款人直接拿到錢與借款人獲得商品兩種類型。顯然,借款人“碰錢”的模式對其風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遺憾的是,在非銀機構扎堆校園金融市場,拼快速放貸、用戶投資體驗、低門檻的背后,風控審核不嚴、自身運營不規范、機構間信息封閉等現象逐漸暴露。更為嚴重的是,當前校園貸已經不僅是圍繞“校園”本身,社會上存在的高利貸、傳銷、暴力催收等也在向校園滲透。

淨化校園貸市場,監管不能缺位。日前,教育部和銀監會發布了《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但筆者認為,《通知》還是聚焦在加大學生消費觀教育力度和金融、網絡安全知識普及上。在不良網絡借貸監管上,地方金融辦(局)停留在“密切跟蹤”和“風險提示”,沒有硬起來。而這背后也有監管部門缺乏執法依據等尷尬。

筆者一直認為,當前暴露出的諸多問題很大程度上是金融線下問題的線上化,板子不應簡單、粗暴打在互聯網金融甚至普惠金融身上。在金融業態快速發展同時,也需要監管方式的升級轉型。

對於規范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現在不少部門都在著手規范。老北京天橋有句老話講“光說不練假把式”,不如就把“校園貸”作為提升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突破點。

那麼,出來練練吧。

(責編:王政淇、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