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關鍵詞二:轉型活力
【數據1】
據工商總局統計,今年上半年新注冊企業增長19.4%﹔6月份,創業人員佔全部就業人員比重比1月份上升了0.11個百分點。在新增創業以及准備創業的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人員佔58.98%﹔上半年,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增加值增長8.1%,比規模以上工業快1.8個百分點。
【數據2】
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連續40個月同比下降。上半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4.6%。
在採訪中,多位專家表示,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具有很大的韌性、空間和發展潛力,但PPI連續下降,說明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問題依然突出,多年積累的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受產品價格下跌、銷售放緩、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企業利潤增長放緩。
PPI連續下降是產品供過於求的強烈信號。產品沒有市場是企業最大的困境。但同時,中國人在海外購物金額不斷創出新高,尤其是從歐美的奢侈品到日本的日用品紛紛搶購,折射出中國市場產品轉型未及時適應中高端消費市場的現實。
企業對未來的信心來自哪裡?羅仲偉認為,轉型升級看起來是市場和企業的事,實際上這是一盤很大的棋,經濟和社會保障、法制建設是一體化的。經濟新常態下,轉型升級的成功需要“大棋局”創造新動力,所以必須有全面深化改革護航。
羅仲偉進一步分析說,創新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比拼韌性和耐力,政府的信號要明確,政府的政策要保持長期穩定,讓企業家對中國的未來有良好的預期,短期、眼前的投入和困難就不怕了。同時,創新研發和建立自己的人才隊伍,培訓人才都離不開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需要戶籍制度的重大變革,使那些漂泊的農民工真正能夠安下心來。
“民營企業家最怕壟斷和腐敗,害怕不公平、不透明的市場,害怕劣幣驅逐良幣。現在改革加大步伐、混合所有制提速,反腐力度加大,良好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生態,是經濟發展的必備條件。”羅仲偉告訴記者。
今年上半年,國務院及國辦出台了17個涉及改革的實施或指導意見,其中多數在5、6月份出台。主要涉及簡政放權、創業創新、醫院改革、教育改革、生態文明建設、外貿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了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非公有制經濟活力有序釋放,“互聯網+”使得傳統制造、商業、服務的行業邊界正在被打破,新的市場需求不斷被激發。
3.關鍵詞三:增長潛力
【數據1】
過去10年,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平均拉動投資增長3.7個百分點。
【數據2】
1—6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3.9%,與一季度同比下降9.2%形成鮮明反差﹔6月份,70個大中城市房價環比上漲城市個數增加。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日前宣布,年底前將關停千余家污染企業。到明年年底,將提前一年完成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中退出1200家企業的任務。
在京津冀一體化大格局下,三地正在醞釀組建大數據、可穿戴設備、健康醫療、工業機器人等領域的產業聯盟,推出一系列關鍵技術和重大專項成果轉化平台,優化產業布局,帶動京津冀產業整體“提質量”。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李朴民日前透露,在原來7個重大項目工程包的基礎上,發改委近期將謀劃推出“城市軌道交通”“現代物流”“新型產業”“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4個新的重大項目工程包。
今年以來,國家批復了8922億元基建項目、發布1.97萬億元PPP項目、三年內投資不低於1.1萬億元用於高速寬帶網絡建設、三次降准加三次降息、出台《中國制造2025》等重磅產業政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未來,新型城鎮化帶來的城市群之間互聯互通建設步伐將加快,“一帶一路”大格局奠基帶來的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將增加,預計基礎設施投資力度趨向加強。
“能否緊緊抓住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創新驅動‘雙引擎’是關鍵。要特別防止為了穩增長而重回粗放發展的老路。”國家統計局信息景氣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強調。
“綜合對需求走勢的分析,預計下半年中國經濟將保持平穩增長,全年經濟增長率略高於7%。”張立群說。
(光明日報記者 張翼)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