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圆桌》两会系列报道
“两会”聚焦:创新货币政策工具 切实降低融资成本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
如何把握好政策出台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怎样“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金台圆桌》连线采访了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共同探讨“创新货币政策工具 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加大逆周期调节
稳健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
今年以来,货币信贷逆势增长,体现了有力的逆周期调节。数据显示,1至4月人民币贷款新增8.8万亿元,同比多增近2万亿元,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分别为11.1%和12%,增速明显高于2019年。
唐建伟对人民网记者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主要是针对内外部复杂的环境而言。目前经济变量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灵活、适度的政策是最佳选择。为应对疫情冲击,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需要营造更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同时,灵活适度也表现在政策工具的组合使用上,未来降准、降息,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的使用会灵活安排推出,目标是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落地效率。”唐建伟说。
记者梳理,今年年初至5月份,央行3次降准释放资金1.75万亿元。进一步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支持了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发挥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
“稳健货币政策的灵活适度体现在根据宏观风险变化灵活适度调整,当前重要的判断是,外部风险逐步大于内部风险,宏观风险逐步大于微观风险。”程实对人民网记者表示,还要根据微观需求变化进行灵活调整,中小微企业金融需求不仅集中在应急性金融救助上,还需要进行结构性的金融安排。货币政策的灵活调整,也需要根据政策搭配进行安排。
直达实体经济
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
围绕“稳健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与“创新直达实体经济货币工具”的关系,程实认为,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灵活适度目的是为了更好直达实体经济的真实需要,通过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方式,才能够实现货币政策的灵活适度。
唐建伟认为,在增强实体经济融资可得性同时,要减少中间环节成本,进一步给实体经济融资带来便利和减负。在疫情期间,再贷款、再贴现等支持企业复产稳产的工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鲁政委也表示,再贷款、再贴现,由央行提供资金,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小微企业,成本由央行精确控制。
“除了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式应用,在货币工具的创新挖掘上发力。间接融资更多是用专项、定向信贷投放,直接融资可为企业提供更多发债和上市便利,最终实现实体经济融资可得性提升、融资成本不断下降、企业与金融共生共荣局面。”唐建伟说。
同时,唐建伟也强调,货币政策工具要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要重视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诸多宏观目标的有效协调。
降低贷款实际利率
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2020年《政府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数据显示,今年5月中旬,新发放贷款中,利率低于原贷款基准利率0.9倍的占比为35.3%,是LPR改革前的近4倍。进一步畅通了货币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传导渠道,降低了贷款实际利率。
程实表示,货币政策不拘泥于传统思维,不受限于单一渠道,要以“六稳”“六保”为核心目标,以丰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帮助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解决问题。
“结合小微企业融资单笔规模小、需求丰富、频繁等特点,商业银行可以加快产品创新力度,构建以标准化产品为基础、以差异化产品为补充的多层次产品体系。”唐建伟说,可开展供应链金融,依托产业链核心企业,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无需抵押担保的融资。
央行数据显示,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1%,增速比上年末高2个百分点。4月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为5.24%,比上年12月下降0.77个百分点。4月末在金融机构有贷款余额的中小微企业超过2800万户。
在鲁政委看来,银行机构还可以利用大数据,通过小微企业线上平台历史数据,对其提供无抵押贷款支持,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发展金融科技,丰富金融产品供给,利用区块链等信息技术,解决中小微企业在征信过程中面临的信息不确定性,降低征信成本,降低中小微企业整体融资成本。”程实说。
《金台圆桌》两会系列报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