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金融

解读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之二

货币政策渐显央行调控新思路

杨芮  董希淼
2016年05月15日18:20 | 来源:人民网-金融频道
小字号

【编者按】5月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的文章,这是自去年5月以来“权威人士”第三次在人民日报“发声”谈中国经济。《开局首季问大势》一文提出了五个问题,均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包括经济形势怎么看、宏观调控怎么干、供给侧改革怎么推、预期管理怎么办、经济风险怎么防。人民网金融频道与业内多位专家约稿,就相关金融话题进行解读。

日前,“权威人士”多次现身《人民日报》,就我国经济运行及宏观调控等发表看法,引发全社会热议。货币政策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备受关注。权威人士指出,要确保中央已定的政策不走样、不变形。要全面、准确、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健的货币政策就要真正稳健。

5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指出,第一季度我国稳健货币政策取得较好效果,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促进实际利率基本稳定。应该说,我国货币政策执行现状,体现了1月8月央行在2016年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决议。我们认为,下一阶段我国将继续实施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的稳健货币政策。

2016年货币政策执行现状

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美国加息时间点多次延后;欧盟量化宽松政策持续推行;新兴市场国家增长乏力,疲态尽显;亚太地区充满活力但有高杠杆隐患……在这情况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经济形势与走向必然备受全球关注。

从2016年一季度各项宏观经济指标上看,我国经济企稳回暖的迹象逐步显现。投资增速同比增长10.7个百分点;通胀压力有所缓解,制造业和非制造业指数双双回升,同时,M2同比增长13.4%,新增贷款实现较快增长,中长期信贷占比较高;资本净流出形势有所好转,人民币汇率基本平稳。这些指标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源于我国货币政策进入平稳期,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较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而对于可能下行的经济风险,央行通过统筹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完善货币政策传统机制,将外部经济或资本流动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负面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2016年中国货币政策解读

总体上讲,2016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增量,保持灵活适度,推动金融改革开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经济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

从流动性上看,央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具有周期化和结构化特点。目前,央行主要通过及时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以及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引导流动性投放。SLO、SLF、MLF和PSL四种操作,是央行近年来对货币政策调节工具的创新。例如,央行在2016年一季度曾频繁使用“MLF+逆回购”模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从实际利率上看,央行通过提高公开市场操作频次以稳定货币市场利率,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这有助于将货币市场利率更加有效地维持在基准利率附近,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央行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利率走廊”机制,通过向商业银行分别提供一个贷款便利工具(上限)和存款便利工具(下限),促进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充分运用价格杠杆稳定市场预期,引导企业融资成本下行,真正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从信贷投放上看,央行通过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这一创新性渠道,盘活商业银行存量信贷资产,增强货币市场流动性。基于这样的创新,可将央行基础货币投放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紧密结合起来。除此之外,央行也积极通过扩大内部评级试点、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等措施,扩大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三农”和棚户区改造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引导社会融资成本降低。

2016年货币政策未来方向及影响

下一阶段,央行将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改善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从量价两方面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我们认为,未来我国货币政策将可能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将更加注重货币政策多重目标的平衡。权威人士指出,利用货币扩张刺激经济增长边际效应持续递减的情况下,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对各类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隐患,金融监管部门要密切配合,摸清情况,做好预案。目前银行坏账处于上升趋势,是经济问题在金融部门的必然反映。因此,未来货币政策需要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需求管理,将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这要求在运用货币调控工具和疏通货币传导机制时,一方面需要为市场提供更多的流动性,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又需要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防范流动性大幅扩张而导致资产泡沫的产生,将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控制在合理增长的区间内,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新时期,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最终要实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四大目标的齐头并进。

二是需弱化人民币国际化对货币政策的负溢出效应。权威人士指出,汇市要立足于提高货币政策自主性、发挥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在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的同时,逐步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有弹性的汇率运行机制。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理论上讲,在一国资本项目未完全实现自由可兑换的情况下,一国的货币政策可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相反,当资本项目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时,一国的货币政策将收到更多的外部冲击,并受到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对货币政策可能产生负溢出效应。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如何在加快发展外汇市场,稳步拓宽人民币流出和回流渠道,平衡好资本流动和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减少资本流出压力,防范货币贬值风险,还需要央行对货币政策灵活而谨慎的把握。

三是金融创新工具将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调控能力。自2014以来,对冲外汇占款已经不再成为我国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依据。主要缘于对冲外汇占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货币增长的需要,同时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也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丰富了市场流动性投放的渠道。随着我国国债规模不断扩大,货币市场发展不断成熟,可供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所需要的大规模未到期债券为央行创设多种政策工具提供了可能。近年来,公开市场操作正在逐渐成为货币政策操作的最重要工具。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对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及SLO、SLF等流动性工具的不断创新组合与频繁使用,央行在调节市场短期性、缓和关键时点流动性紧张和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方面的能力将愈加增强。

(杨芮系恒丰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董希淼系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

系列报道:

解读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之一:权威人士讲话三次谈到“杠杆” 如何化解高杠杆?

(责编:杨虞波罗、李海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