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贫困:金融助力福建念好“山海经”【2】

创新信贷模式 拉动上下游全面发展
图为建瓯市海西蔬果茶交易中心。每天傍晚一箱箱蔬果由这里运往全国各地。
距离武夷山100多公里的建瓯,是闽北农业大县,闽北80%的农产品要经过这里流转。晚上8点,建瓯海西蔬果茶交易中心的热闹才刚刚拉开序幕。这里灯火通明,车水马龙,商户们忙着将刚刚从山上挖来的冬笋分捡、打包、扛进冷库冷藏或是装车送往全国各地……这种景象要一直持续到天亮。
几年前,当地的农民受限于资金,小打小闹,只能算是勉强糊口。农户池有旺说,原来每年只做冬季一季的笋生意,其它时间闲在家里,每年交易额有30多万元,收入也只有二三万元。
一方面是农民急需资金脱贫致富,另一方面是银行出于防风险的考虑,对于无抵押的贷款不得不谨慎对待。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针对当地的特点,福建银监局2015年制定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普惠金融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充分利用山海资源,稳步扩大林权、茶园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海域(滩涂)使用权、农村集体土地住房等特色抵押贷款规模,推广‘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联保+三权抵押’等信贷模式。”福建银监局农金处副处长林代秦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说。
解决抵押难题的门路很快被建行找到了。该行福建建瓯支行通过创新“土地合作社+政府公司担保”的金融服务模式,对农林公司推荐的优质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客户予以受理抵押贷款。
“针对在海西蔬果茶交易中心经营的农户和个体工商户,开办个人支农贷款业务。支农贷款的发放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截至目前,已累计投放了2767万元。”建行福建建瓯支行行长练蔚焕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说。
“用交易中心的土地抵押给建行做担保,100多户商户拿到了贷款。”负责该中心的海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雷禄鑫告诉记者,冬笋采摘就1个月的时间,卖出去却需要6个月,中间的时间差就需要现金进行流转。在他看来,建行30万元的个人支农贷是为建瓯靠山吃饭的农户“量身而制”的。
“有了资金支持,这个时节卖冬笋、锥栗,过段时间还要卖春笋,笋干,蔬果……” 如今,池有旺年交易额已经超过了1400万元。
雷禄鑫还算了一笔账:天气变化会影响冬笋的价格,如果有钱提前囤点货存在冷库,天冷时每斤至少多卖2块钱,一个冷库存10万斤冬笋就会让农户多挣20多万元。
除了支农贷,海西蔬果茶交易中心的流通大户林方勇还是建行“助商通”信贷产品的受益者。“获得60万元贷款,政府担保50%,海绿公司也出一部分钱做担保,当年便增加了100多万元的效益。”
有了贷款,农户致富有了保障和底气。如何为农民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也是银行深耕实体经济,精准扶贫的“必修课”。
为方便客商和农户交易,建行在此中心还专门设立了临时交易结算服务平台,海绿公司每天储备100多万元现金,进驻市场的商户只要持银行卡转账,海绿随即提供相应现金,解决商户夜晚无法到银行取现的问题。
图为武夷山山区的助农取款点的在线金融服务。
不仅如此,在闽北山区,村民购买农资具、支付生活费用,样样都离不开现金。“2015年建行在闽北48个偏远农村开办了助农取款点,2016年准备再设20个。”该行南平分行副行长张明说。
记者现场发现,在不足5平方米的助农取款点,还重点整合了适合“三农”群体的金融产品包,包括结算通、电话缴费系统、理财产品等,还在现场搭起了咨询台,为农民传授金融知识。
据了解,目前建行福建分行已在528个村镇设立了784个助农取款服务点,覆盖近7成县域。截至2015年12月底,当年助农取款笔数达14.53万笔,取款金额达6390万元;还为农户累计办理缴费、转账等各类交易6.57万笔,交易金额达4.12亿元。
![]() |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