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奔私”熱情驟降 投身資管成新熱門

2016年05月27日08:32  來源:上海証券報
 
原標題:公募“奔私”熱情驟降 投身資管成新熱門

  在去年“奔私”熱潮中選擇自立門戶的公募基金經理,很少有人料到,等待他們的將是漫長的煎熬。

  伴隨A股兩市成交量降至“地量”水平,基金經理、高管離職人數驟降。5月份公募基金經理及高管離職人數已經降至個位數,這與去年牛市高峰期單月動輒三四十人的變動不可同日而語。

  分析人士指出,基金經理變動情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對后市的判斷,如果預判市場后市行情不佳,顯然留在“旱澇保收”的公募基金是更好的選擇。此外,近期成立私募的門檻有所提高,再加上私募在熊市生存更為不易,種種條件限制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奔私”的熱情。

  公募離職人數驟降

  通常情況下,每年3、4月年終獎發完后,會是基金經理離職的小高峰。然而,今年卻是個例外。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3、4月公募基金離職人數分別為16人、13人,到了5月,這一數字更是跌至個位數。截至5月25日,5月單月離職人數僅為6人。而在去年,3、4、5月份離職人數分別為21、39、36人,到了6月股指登頂階段,這一數字更是上沖到55人。對比兩組數據,“牛熊”市公募人士轉投私募的熱情可謂“冰火兩重天”。

  “牛市時私募20%的提成,顯然要比公募巨額的年終獎更有吸引力,而在熊市,公募基金旱澇保收的制度優勢就體現出來了。”某業內人士稱。

  然而,有意思的是,所謂的牛熊判斷並非想象中這麼容易,當多數人蜂擁離開“體制內”時,或許也是一種危險的信號。如果繪制兩條曲線,一條代表去年以來的市場指數,另外一條代表基金經理離職人數,可以發現,兩者呈現較高的負相關性。

  對此,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表示,基金經理“奔私”行為本身就是最大的“擇時”,從這一點來看,大部分基金經理的擇時能力並沒有想象中這麼好。或者說,當大多數人對牛市有一致預期時,市場很有可能向反方向演繹。此外,在牛市中成立私募更容易募到錢,再加上自立門戶的基金經理一般有較好的歷史業績,更容易獲得投資者的認可,也一定程度造成大量基金經理在牛市“奔私”。

  “但是他們可能並未意識到,自己此前的亮麗業績很可能得益於市場上漲,而非個股的超額收益。所以一旦熊市來臨,很多高點奔私的基金經理的日子就難熬了。”

  記者了解到,去年“公奔私”的很多基金經理目前管理的產品業績表現並不好,包括很多明星基金在內,很多“公募派”的私募基金產品此刻都徘徊在清盤線的邊緣。

  個別私募基金管理人甚至對“奔私”不乏悔意。“目前的市場很難操作,產品淨值已經快到清盤線了,稍有不慎就扛不住,但是不抓機會就更無路可走……”處於這種煎熬狀態的私募不在少數,有些私募基金經理已經轉身公募基金進行“再就業”,個別“回爐”做研究員的也不鮮見。

  券商、保險資管成新熱門

  事實上,作為職業生涯的最后一站,很多公募基金經理、高管,都將成立私募公司作為終極目標。“奔私”行為本身無可厚非,甚至為整個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從個人角度來講,選擇“奔私”的時點、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含金量。

  王群航指出,從最早的券商資管、到公募基金,再到現在大量的私募,“奔私”行為其實促進了整個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中國資產管理業都受益於公募基金作為“黃埔軍校”為市場作出的貢獻,他們將很多規范的行業管理經驗帶入到了其他崗位中。

  而從個人發展角度來講,任何一個基金經理在公募只是投資部的一名員工,出於個人職業生涯的考慮,需要更大的發展平台。“‘奔私’是個人職業生涯可以理解的行為,但是這個行為如何運作、操作、實施得更好,就有講究了。”

  業內人士指出,從擇時的角度看,真正有能力,擇時很好的人,也應該敢於在市場最低迷的時候開始職業生涯。在熊市敢於奔私,賺取阿爾法收益,在牛市的時候把業績做好、規模做大。另外,除了自立門戶外,選擇類私募的保險、券商資管作為發展平台也可以是選項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與去年離職后首選創辦私募公司不同,今年選擇到券商資管、保險資管的高管、基金經理的比例明顯上升。最新消息顯示,原光大保德信總經理陶耿已經確認履新國君資管。而在此前,富國基金固定收益部總經理饒剛也已轉投東方証券資管。

  “單獨成立私募一切從頭做起,從管理來講會有很多困難,而很多券商、保險資管的體系、團隊都是現成的,隻要把專業管理經驗帶過去就可以了。此外,有了現有體系之后,募集資金會比私募容易得多,而券商、保險資管都有一定的市場品牌,選擇其作為平台,未來也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王群航認為。

(責編:呂騫、章斐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