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金融>>股票頻道

中國制造業500強在荊棘中創新發展

2015年08月26日08:28    來源:中國証券網-上海証券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中國制造業500強在荊棘中創新發展

 

  今年是中國企業聯合會連續第11年發布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與2014年相比,2015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的整體增長速度有所放緩,入圍門檻略有提高。在《財富》雜志2015年公布的全球500強中有94家中國內地企業入圍,其中制造業企業有31家,與去年持平。從總體上看,中國制造業企業正在從不利的經濟環境中走出來,走向創新發展的自強之路。

  ——亞夫

  2015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人均營業收入為210萬元,比上年的203萬元提高了3.44%﹔實現淨利潤5737.4億元,比上年增長2.27%﹔人均利潤為4.48萬元,比上年增長了2.52%﹔平均收入利潤率為2.13%,比上年略降0.02個百分點﹔平均資產利潤率為2.24%,比上年略降0.12個百分點。從總體上看,2015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的總體經濟效益延續了上年經濟效益上漲的態勢,雖然增幅有所降低,但也說明我國制造業企業正在一步步從前期惡劣的內外部經濟環境中尋求新的發展路徑,重拾發展信心,逐步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

  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發展現狀

  1。規模增長持續放緩

  2015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營業收入總額26.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了3.25%,與上年11.57%的增長速度相比,增幅下降了8.32個百分點﹔資產總額達到25.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了8.08%﹔從業人數達到1282萬人,比上年增加了1.4萬人。2015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的入圍門檻由上年的67.1億元上升為68.1億元,上升了1.49%。另外,就入圍門檻的變化來看,11年來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的入圍門檻由2005年的20.2億元提高到2015年的68.1億元,提高了2倍多。

  2。經濟效益有所提高

  2015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共實現淨利潤5737.4億元,比上年增長2.27%,增幅較上年下降了5.57個百分點。2015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人均利潤為4.48萬元,比上年增長了2.52%﹔平均收入利潤率為2.13%,比上年略降0.02個百分點﹔平均資產利潤率為2.24%,比上年略降0.12個百分點。

  2015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人均營業收入為210萬元,比上年的203萬元提高了3.44%,這也反映了營業收入總額的增長速度比員工人數的增長速度要快。從總體上看,2015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的總體經濟效益延續了上年經濟效益上漲的態勢,雖然增幅有所降低,但也說明我國制造業企業正在一步步從前期惡劣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中尋求新的發展路徑,重拾發展信心,逐步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

  3、稅收貢獻持續下降

  納稅總額直接反映了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對國民經濟發展所作的貢獻。2015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納稅總額達到了1.70萬億元,與去年1.69萬億元相比略高一些。 近年來,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的納稅貢獻持續降低,2015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納稅總額隻佔2014年全國稅收總收入(10.38萬億)的16.37%,比上年減少3.28個百分點。從單個企業來看,2015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中,納稅額超過100億元的企業有28家,比上年增加了5家。

  4。行業分布的重化工特征突出

  從產業結構特征看,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門類比較齊全,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輕工業、重工業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但總體上重化工特征仍十分突出,入圍企業數最多的行業仍然是“黑色冶金及壓延加工業”,共有77家企業入圍,比上年多5家。該行業已經連續11年佔據入圍企業最多的地位。入圍企業數排在第2至第5位的行業分別是“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41家,“一般有色冶金及壓延加工業”36家,“汽車及零配件制造業”29家,“電力、電氣等設備、機械、元器件及光伏、電池、線纜制造業”25家。“黑色冶金及壓延加工業”,雖然入圍企業數最多,但盈利能力卻與之相差甚遠,平均收入利潤率和資產利潤率與其他行業的差距相當懸殊。

  5。國有企業在數量上的佔比持續下降

  在2015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中,有190家國有企業,比上年減少15家,佔總數的38.0%﹔310家民營企業,佔總數的62.0%。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中的國有企業數目連續6年減少,國有與民營企業在相關領域內發揮著各自的優勢。

  190家國有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為16.8萬億元,佔總量的62.26%﹔佔淨利潤總額的46.14%,資產總額的70.74%﹔納稅總額的82.53%。而310家民營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為10.17萬億元,佔總量的37.74%﹔佔利潤總額的53.86%,資產總額的29.26%,納稅總額的17.47%。190家國有企業的平均營業規模和資產規模為882.5億元和955.3億元,分別是民營企業(327.9億元和242.2億元)的2.69倍和3.94倍。與上年相比,國有企業在總量上的佔比均略有下降,但仍然佔據主導地位,收入、資產、納稅、就業人員佔比仍明顯高出民營企業。

  6。研發投入力度有所加大

  2015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共投入研發費用總額為4814.65億元,比上年提高了7.09%,增速高於上年的5.20%﹔平均研發費用為10.18億元,比上年增長了5.50%。研發投入費用最多的5家企業分別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408.5億元)、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234.3億元)、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181.8億元)、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118.9億元)、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107.6億元),其研發投入佔各自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4.17%、6.07%、10.85%、2.41%、5.33%。2015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的平均研發強度(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86%,比上年略增長0.08個百分點﹔其中有4家企業研發強度超過10%,比上年增加2家。

  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面臨的主要問題

  經過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我國制造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經成為支撐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但我國仍處於工業化進程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未來的任務依然艱巨而緊迫。中國制造業企業的發展面臨諸多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是以下幾個方面。

  1。面臨著發達國家“高端回流”和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分流”的雙向擠壓

  發達國家高端制造回流與中低收入國家爭奪中低端制造轉移同時發生,對我國形成“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

  一方面,高端制造領域出現向發達國家“逆轉移”的態勢。制造業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各國紛紛制定以重振制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美國發布《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制造業創新網絡計劃》,德國發布《工業4 .0》,日本在《2014制造業白皮書》中重點發展機器人產業,英國發布《英國制造2050》等。

  目前,制造業向發達國家的回流已經開始。如,蘋果電腦已在美國本土設廠生產,日本制造企業鬆下將把立式洗衣機和微波爐生產從中國轉移到日本國內,夏普計劃在本土生產更多機型的液晶電視和冰箱,TDK也將把部分電子零部件的生產從中國轉移至日本秋田等地。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研究報告稱,在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美國公司中,有三分之一計劃或考慮將制造業務遷回美國。

  另一方面,越南 、印度等一些東南亞國家依靠資源、勞動力等比較優勢,也開始在中低端制造業上發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轉移。一些跨國資本直接到新興國家投資設廠,有的則考慮將中國工廠遷至其他新興國家。如:微軟計劃關停諾基亞東莞工廠,部分設備轉移到越南河內﹔耐克、優衣庫、三星、船井電機、富士康等知名企業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

  2。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造業企業經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的經濟發展已不再是總量擴張的過程,而主要是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增速下降可能帶來某些難以預料的挑戰,這對我國制造業企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的資源能源、生態環境、要素成本等都在發生動態變化。從環境壓力看,長期積累的環境矛盾正集中顯現,目前全國有70%左右的城市不能達到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准,17個省(區、市)的6億左右人口受霧霾天氣影響,水體污染較為突出,土壤污染日益凸顯,重大環境事件時有發生。

  從要素成本看,隨著人口紅利消失和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我國制造業原有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漸消失。2014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從2011年的頂點下降了560萬,勞動力供給呈縮減趨勢,並直接導致用工成本上升。目前我國制造業工資普遍達到3000—4000元,遠高於東南亞等國。我國制造業傳統競爭優勢賴以保持的多種要素約束日益趨緊,已經使粗放式的發展道路越走越窄。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在原有比較優勢逐步削弱、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形成的新舊交替期,我國制造業企業必須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3。對技術研發和創新重視不夠,缺乏核心技術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發展,我國的工業產業規模已佔整個世界制造業總規模的20%左右。但我國工業的對外依賴度還非常高,高檔數控系統、芯片、高檔液壓密封件和發動機等還大部分需要依靠進口。可以說我國制造業企業的現狀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品牌質量水平不夠高,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仍然“大而不強”。目前,許多產業的關鍵部件被外資掌控,中國制造業企業在制造業產業鏈中僅賺取組裝的價值。

  與發達國家制造業的研發投入相比,中國制造業研發投入處於一個很低的水平。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2014年的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的平均比例僅達到1.86%,雖然較2013年1.72%的水平略有提高,但我國規模以上制造業研發經費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僅為0.85%。國際上普遍認為這一比例達到2.5%時,企業方可維持生存,達到5%以上時企業才具有市場競爭力。中國高技術產業研發經費佔制造業研發經費的比重為26.3%,同樣遠低於美國73.3%、日本41.2%、德國34.3%、法國 48.5%、英國62.8%、韓國 58.7%的水平。

  研發費用投入過低,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創新能力,新產品開發速度緩慢。自2009年以來,多數“中國制造”新產品銷售比重連續下降。其中,2012年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煙草制品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新產品銷售比重下降幅度較大,分別較上年下降了13.65%、6.33%、18.39%、3.72%。

  4。品牌建設相對比較落后,不利於國際化

  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推進品牌戰略、培育世界知名品牌已成為世界各國搶佔國際國內市場、帶動本國經濟發展、躋身經濟強國的重要法寶。雖然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了,但是中國的品牌要成為世界的品牌還有一個過程。由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2014年世界品牌500強榜單中,中國僅有29個品牌入選,相對於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的地位來說顯然是不夠的。

  目前我國明顯還是“制造大國,品牌小國”。當前中國企業在國際分工中仍處於價值鏈中加工和組裝等低端微利環節,低檔次的品牌形象嚴重制約了中國企業的跨國競爭能力和跨國發展利益,自主品牌的缺失更是加劇了中國企業在跨國市場中的從屬地位,顯然品牌已成為中國產品走向全球市場的軟肋。

  5。職業技術工人嚴重缺乏,技工荒問題十分突出

  隨著中國制造業的迅猛發展,技工荒問題已十分突出,成為影響中國制造業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從制造業企業所需要的各種人才上看,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高學歷、高技術的人才外流,嚴重影響中國制造業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二是職業技術工人嚴重缺乏,影響中國制造業企業的整體生產能力。在廣東等南方人才市場,高級技術人才極其缺乏,高級技術人才的需求量一直高居榜首。據浙江省勞動力市場提供的資料顯示:在浙江,機械設備裝配工的供需缺口為1:7,焊工、機修鉗工的供需缺口是1:8,數控銑工的供需缺口是1:21。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不久前發表的人才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四類關鍵型人才奇缺,其中就有技術人才。

  據統計,我國高級技工佔技工總數的比例隻有3. 5 %,與發達國家40 %的比例相差甚遠,由於一線工人技術水平低,使我國工業制造企業產品平均合格率隻有70 %,不良產品每年損失近2000億元。

  促進我國制造業企業發展的對策

  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我國仍將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任務,制造業發展的內外環境也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重要變化。《中國制造2025》指出,全球制造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國內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我國制造業發展必須緊緊抓住歷史機遇,積極穩妥應對內外部挑戰。

  1。加快管理創新,努力降低企業成本

  當前,為了給企業轉型升級爭取寶貴時間,加強管理就必然成為企業控制成本、增強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新時期加強管理更需要與時俱進,大膽創新。

  基礎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根基。沒有扎實有效的基礎管理,企業各項管理不僅難以規范也容易流於形式。當然,企業隻做好基礎管理還是遠遠不夠的,企業要想有跨越式發展就必須大膽實行管理創新。管理創新應當建立在基礎管理的根基之上,管理創新和發展又能深化基礎管理。基礎管理要求管理創新必須符合基本業務規范,管理創新則要求基礎管理不斷更新。

  沒有管理創新,基礎管理就沒有新的依托﹔沒有基礎管理,管理創新和發展也難以實現預期的目標。因此,基礎管理與管理創新的關系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關系,是既牽制,又促進的關系。要處理好基礎管理與管理創新的關系,必須把基礎管理與管理創新納入企業發展的總體要求,必須在總體設計目標下同步運行,必須按高度協調的要求去解決基礎管理與管理創新中的矛盾和問題。

  促進實業管理與虛擬經營相結合。作為適應多變的需求與競爭環境的動態企業經營觀的產物,虛擬經營能夠提高企業的靈活性與適應性,有效降低經營成本,加快產品的擴張速度。許多國際知名企業,如菲利普、索尼等正是通過虛擬經營創造了輝煌的業績。

  但虛擬經營必須以實體經營為基礎,應注意三方面問題:一是關鍵性資源的掌握。企業不能全部借助外部力量,必須根據自身情況,控制住關鍵性資源,如產品設計、銷售網絡等,以免受制於人﹔二是不要片面追求規模大,而要努力追求實力強。企業家應當把關注的焦點從擴大規模轉向增強實力。規模的擴張必須適度,應當以競爭能力強、市場形象好、效益高作為企業長期成長所追求的根本目標﹔三是對組織結構不必強調完整齊全,而要強調精干高效。通過市場選擇和交易,讓社會上的優質資源為企業服務,既降低成本,又減少內部摩擦,使各種優質資源更加有效地發揮效能,提升企業發展所需要的全部功能。

  2。加強和完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技術創新是決定制造業發展的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中國要想在世界制造價值鏈中佔據高端的重要地位,在世界制造的分工中佔據有利的地位,擺脫受制於人的局面,就必須重視和依靠技術創新。

  一是企業應明確自身的技術創新戰略,包括自主創新、聯合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等方式。企業應根據自身的優勢與市場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技術創新戰略。在此基礎上,企業創新資金、人力資源、組織體系、創新機制等均應服從和服務於技術創新戰略支撐體系。

  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技術創新資金投入體制。一方面企業應通過自有資金加大研發投入。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對基礎性、共性的行業關鍵技術投入力度。另外,應鼓勵風險投資進入技術創新領域,同時完善風險投資退出機制。

  三是建立健全企業技術創新組織體系。大型企業應建立技術中心或正式技術部門,再以技術攻關小組、創新小組等其他輔助組織作為補充﹔中小型企業應充分利用社會科技資源,通過技術聯盟或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四是建立和完善企業技術創新動力機制。企業技術創新潛能蘊藏在每名員工中,企業應關注員工的價值目標和追求,創新企業制度,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充分激發員工的技術創新動力。

  五是加強法制建設,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為企業技術創新創造公正、公平的外部環境。

  3。發揮人力資源效能,提高勞動生產率

  勞動力成本上漲是不可逆轉的事實,應積極借鑒德國工業4.0的經驗,通過在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進一步提高中國勞動生產率來降低勞動力成本。德國工業4.0 戰略十分注重員工需求,賦予員工自主控制、調節和配置智能制造資源網絡和生產步驟的權力,同時輔之以智能輔助系統降低勞動強度,節約勞動時間﹔鼓勵員工採用虛擬的、移動的工作方式,設立靈活的工作組織,通過高度的自我管理,更好地集中精力和時間從事質量控制、技術創新等重要環節。

  目前,中國勞動生產率相對較低,且面臨勞動力價格上升壓力。在借鑒德國工業4.0,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更進一步發揮人力資源效能,提高勞動生產率,是中國制造業面臨的重要任務。應加強與德國相關高校、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學習,主動學習先進的技術與經驗﹔鼓勵國內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等研究機構參與到制造業技術開發、標准制定、人才培養中﹔鼓勵並支持校企合作,共同培養具備高端文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制造業相關人才。

  進一步提高員工的自主權,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讓員工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技術創新等關鍵環節中﹔逐步試行移動工作方式,通過靈活的工作組織和工作方式,提?員工的工作效率和質量﹔配合國家延長退休年齡的政策,適度地延長制造業員工的退休年齡,充分利用臨退休員工在技術研發、生產操作、工作流程、人員組織等方面的豐富經驗。

  4。抓住“一帶一路”戰略發展機遇,提高“走出去”質量和水平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我國企業“走出去”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中國企業應把握機遇,順勢而為,及早做出關乎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抉擇。

  一是應繼續推進出口市場多元化。一方面要鞏固和擴大傳統出口市場,包括歐洲、北美、日本等市場﹔另一方面要逐步擴大新興出口市場,包括東南亞、俄羅斯 、東歐、中東、非洲、拉美等市場。在具體實施多元化戰略中,應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制定相應的外貿政策。

  二是應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走出去”。對外直接投資不但能避開貿易壁壘,而且能帶動相關產品出口。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和發展戰略。其次要大力培育核心技術, 強化所有權優勢,提高對外投資的技術含量。最后要積極實施本地化策略,包括經營管理本地化、人員本地化、工資分配本地化等。無論是鋪路架橋,還是辦工廠、做生意,我們都必須考慮所到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禮俗民情、審美習慣,以及外國人對我們的真實看法,如果缺乏對所到國家政治、歷史、經濟、文化、社會,以及風俗習慣的了解,那就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很難“走出去”,勉強“走出去”也會碰了釘子“退回來”。

  三是應抓住機遇,積極並購海外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發達國家的許多制造企業因經營效益不佳,急切需要尋找買主,並紛紛降低技術輸出條件,這為我國企業實現海外並購提供了契機。四是有條件的企業應嘗試構建海外資本平台。這樣可提高企業國際知名度,為企業開辟新的融資渠道,為企業海外擴張提供資金支持,有助於提升企業國際化資源整合能力。

  5。加強品牌建設,從“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躍升

  “中國品牌”的打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在互聯網背景下,新模式新業態的出現,以及大數據和互聯互通帶來的新機會,深刻影響到品牌建設的模式和周期,要舍得下苦功,也要會動新腦筋。要讓中國品牌迸發更大活力,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重質量。質量是產品的生命線,也是企業的生命線。目前很多出口產品,並非以高質量取勝,而是以低價格取勝。沒有質量就談不上品牌,更談不上國際知名品牌。必須堅持以質取勝,精益求精,讓質量為品牌打氣,品牌為質量代言,形成品牌和質量的良性互動。

  二是重創新。從全球范圍看,我們正處在新一輪產業革命的進程之中﹔從中國自身來看,我們也正處在“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過程當中。創新是時代的主題,也是品牌建設的主題。沒有創新,就沒有質量的根本性提升,就不能賦予品牌以全新內涵。新常態下,既要堅持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又要加快管理方式、商業模式創新,立體化打造品牌,立體化拓展品牌發展空間。

  三是重開放。后起國家的品牌發展規律就是在開放中學習,在學習中創造。日本、韓國在這方面都提供了成功的經驗。開放是雙向的,既要把國外品牌引進來,學習、消化,也要將國內品牌推出去,讓其在國際市場上去迎接競爭、接受考驗。隻有在品牌的交匯對撞中,中國品牌才能變得越來越知名,越來越強大。

  四是重文化。文化是品牌的精髓,品牌消費也是文化消費。任何優秀的品牌,都包含著傳統或時代文化的元素。要做好中國品牌,不僅要重視吸收傳統文化因素,也要採納現代文化因素,將文化元素和商業元素進行有機結合,讓中國產品植入中國文化元素和文化基因,讓中國品牌更具中國氣質、中國韻味。這是中國品牌建設的最高境界。

  6。尋找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對接口”

  制造企業轉變為某種意義上的服務企業,是制造業高度發展呈現出的必然趨勢。特別是隨著我國勞動力、原材料成本的提高,低價優勢逐漸削弱,企業要想保持強勁的競爭力,產品品質和服務能力的提升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很多制造型企業都在尋找和服務業的“對接口”,尋找如何來提升自身的服務能力的途徑,而這兩大問題也成為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焦點。

  一個企業要獲得完善的服務能力,其專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是必要條件。隻有專業水平的提高,制造企業才能為顧客提供包括顧客需求調研、個性化產品設計、融資支持、主動健康維護和產品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的整體解決方案。我國目前在這方面表現較好的制造型企業基本都是專業化水平較高的裝備制造企業。

  如今,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支持下,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對接口”更為豐富,制造業要做的,就是順應現代科技的發展和市場的變化,不斷變革、創新制造方式和服務業態,推進制造業的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服務化,搞好售后服務、全生命周期服務,發展故障診斷、維護檢修、檢測檢驗、遠程咨詢、倉儲物流、電子商務、在線商店等專業服務和增值服務。此外,還可以發展產品定制、零部件定制、柔性制造、個性化制造等,在規模化、批量化生產的同時,注重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

(責編:達昱岐、呂騫)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圖說財經|人民電視

  • 中國20人躋身全球科技富豪中國20人躋身全球科技富豪
  • 現實中的"動漫美女"現實中的"動漫美女"
  • 2015早稻單產略有提高2015早稻單產略有提高
  • 網購投訴暴增網購投訴暴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