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印记|刘凯: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

刘凯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支行的一名信贷客户经理。自2015年以来,刘凯先后在汾西县康和村、僧念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5年来,他扎根扶贫一线,用真情暖民心、以实干赢信任,在黄土地上点亮了群众致富的希望。由于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刘凯多次被汾西县政府授予“脱贫攻坚奉献奖”,获评邮储银行“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奖”。
从“外乡人”到“家里人”
汾西是革命老区县,也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县。2015年8月,29岁的刘凯被派驻到山西省汾西县对竹镇康和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村民们见新来的第一书记是个年纪轻轻的“外乡人”,心里犯起了嘀咕。
对于村民的质疑,刘凯用行动来回应。他挨家挨户走进农家院,与村民促膝谈心,去田间地头了解农耕生产,掌握村民基本情况。谁家有经济困难,谁家有孤寡老人,谁家有生产生活的难事,一点一滴都装在刘凯心里。
刘凯走访当地农户。
了解到村里小学路面坑洼不平,刘凯与相关单位联系,申请到资金,硬化了校园路面;了解到有贫困户的孩子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他个人出资帮扶,并协助申报将其纳入团县委的相关帮扶计划中,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了解到不少贫困家庭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他协助108户贫困户共计327名贫困人口申请到“三保险三救助”医疗保障,村里贫困户医疗参合率达100%。
在刘凯眼中,村里的事就是家里的事,村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渐渐地,村民们也把刘凯当成了“家里人”,大事小事都喜欢找刘凯帮忙。农忙时,村民喜欢找刘凯“搭把手”,春种秋收夏除草,喂鸡养猪树剪枝,如今的刘凯样样在行;去县城办事,刘凯的私家车变成了村民的“公交车”,除了载人、载农具、载种子化肥,甚至还载鸡和羊。虽然忙,刘凯却干得有滋有味,“村民愿意找我,就是对我的信任。”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在汾西的偏远山区,村民们缺钱了,习惯于亲戚朋友间相互借,而不是向银行申请贷款。康和村的养羊能手老王就是这样,向亲友借款购买了羔羊。但是,亲友间借款资金有限,老王养羊的规模难以发展壮大。
作为邮储银行信贷客户经理,刘凯想到借助信贷产品支持村民脱贫。于是,他积极向村民普及金融知识,宣传金融扶贫政策。在刘凯的指导下,老王向邮储银行汾西县支行申请了扶贫小额信贷。有了资金的支持,短短2年内,老王的养羊规模从30只增加到200多只,收入大幅提升,于2017年顺利脱贫。
老王“一个人”的致富经历带动了“一群人”,村民们的致富热情激增。在刘凯的指导下,80多户贫困户申请到了邮储银行的扶贫小额信贷,贫困户通过养羊、养牛、养猪、种植特色杂粮,建立了脱贫增收渠道。如今,康和村、僧念村村民们主动学习金融知识、珍惜信用的理念已经蔚然成风。
刘凯还帮助康和村申报争取到扶贫产业开发专项资金250万元,村里新建2座100千瓦光伏电站,年稳定创收12万元,实现了康和村集体经济的突破。村集体有了实力,不仅能解决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生活保障的问题,还可以对短期内家庭出现困难的村民实行临时救助。
从“摘穷帽”到“斩穷根”
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刘凯所在的康和村、僧念村扶贫工作先后结出硕果——2017年康和村整村脱贫、2019年僧念村整村脱贫,圆满完成了两个村贫困户清零的脱贫攻坚目标,摘掉了“穷帽子”。但“摘帽”只是起步,如何斩断“穷根”,让村民不会“返贫”,刘凯开始了新的探索。
在僧念村,刘凯组织90余户贫困户通过“入股+就业”的方式参加僧念村油葵种植合作社,年户均增收5000元;为120余户贫困户介绍果品冷库包装、分拣、运输、初加工等季节性就业岗位。针对僧念村贫困户留守妇女无处务工增收的情况,他千方百计聘请专家能人,对120多名贫困户留守妇女进行了厨师、护工、家政、电商等技能培训,帮助她们学习一技之长,并指导她们就业;对超过60名贫困户留守妇女进行了电商培训,帮助她们利用电商平台扩大水果等土特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收入。
刘凯与当地企业相关负责人沟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
在康和村,刘凯忙着和村两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参与组织实施康和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将91户共计243口人迁入城镇安居乐业;协助申报资金,翻修改造贫困户的危房,并协助完成村里的水网改造,使村民用上了自来水,解决了村民“饮水难”的问题;组织改造村级党员活动室、硬化村文化广场,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刘凯说:“与村民一起把对小康生活的期盼变为现实,我付出再多也值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