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发布
业界:金融科技助力精准普惠 长远发展需要各方合力
人民网北京11月12日电 (记者杜燕飞 贺霞)“普惠性,正成为中国金融发展的长期目标。”“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全面增强金融的普惠性。”在11月12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上,参会嘉宾表示,我国普惠金融正呈现发展数字普惠、重视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等四方面特点。未来普惠金融的长远发展,需要各方形成合力,满足不同普惠群体的金融需求。
本届峰会由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与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共同主办。
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四个特点
“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要直面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发展普惠金融要守正创新,从解决风控问题、深化激励考核等方面打通‘最后一公里’。”在峰会上,国务院参事、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表示,利用新技术开展金融创新有助于推进普惠金融。不能忘记发展普惠金融的初心、使命、目标,即为了让很难接触金融的弱势群体更加便捷、经济、实惠地获得金融服务。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峰会上发布了《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20)》(下称《报告》)。《报告》认为,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四个特点。一是银行保险机构是普惠金融发展的主力军;二是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成为当前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流;三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践行普惠金融战略;四是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越来越重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报告》特别增加了专题研究内容,集结监管、实务部门以及研究机构的权威专家,围绕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六稳”“六保”、消费者保护以及金融科技等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的研究,为全面了解我国普惠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前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金融科技助力精准普惠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普惠金融作用凸显。尽管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案例征集和评选活动较往年推迟三个月开展,但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并未减弱。
案例评选遵循公开、公正、科学的评审原则和流程,参考网络投票参与热度,经相关协会和评审专家推荐和多轮线上、线下评审,最终从341家单位的569件参评案例中评出“中国普惠金融助力抗击疫情”、“中国普惠金融助力脱贫攻坚”、“中国普惠金融产品创新”、“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和“中国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五个类型的30个典型案例
综观获评案例,“精准”是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如获评“助力抗击疫情典型案例”的建设银行“精准支持 纾困稳企 普惠金融打出抗疫组合拳”案例,评委会在评语中写道,“以专属产品给予抗疫客户专享支持,以专门机制携手困难企业走上正轨,精准支持助力湖北重现活力。”又如获评“数字普惠金融典型案例”的微众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案例,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以前沿金融科技为支撑,覆盖供应链多级链属企业,服务万家企业,累计放款超百亿,让供应链金融更加精准有效。”
长远发展仍需合力
“我国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为95.65%,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到99.2%,全国乡镇保险服务覆盖率95.4%。这些数字显示了这些年普惠金融发展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峰会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学部委员李扬说。
但需要看到,融资难、融资贵等痛点难点依然存在。王兆星结合自己前期调研所了解到的情况总结称,下一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要深化改革,关键在于银行要解决风控的技术、手段和工具等问题,解决银行内部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问题,以及发挥保险、地方政府和财政等多方合力的作用。
李扬在会上建议,从顶层设计角度,将各种政策进行统一规划,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并将政策性支持与金融有机结合,放大政策支持的杠杆。
“我国普惠金融领域的金融消费者教育仍存在较大短板,而从金融机构的角度,还缺乏动力和资源去广泛开展相关教育,建议监管部门或行业组织牵头,建立长期性、系统性、多元化和广覆盖的金融消费者教育。”李扬说。
央行消保局副局长尹优平表示,要完善有竞争力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坚持市场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广覆盖、有差异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分类、分层满足不同普惠群体的金融需求。完善有深度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加强支付、征信、担保、破产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优化普惠金融相关的法治环境。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浪潮下,完善数据资产产权、交易流通制度和标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