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金融

“育新机开新局”系列访谈三:

精准导向 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

王宇鹏 杜燕飞 罗知之
2020年08月09日12:49 | 来源:人民网-金融频道
小字号

编者按: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深刻分析“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对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作出全面部署。

围绕中国经济“怎么看”“如何干”,人民网金融特别策划中国经济“开新局育新机”系列访谈,以飨读者。

近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

如何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对此,人民网记者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中国银行原副行长张燕玲、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卞永祖、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等专家,聚焦经济发展大局。

大家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协同服务实体经济,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助力中小企业纾困,在导向精准的同时注重实效;通过关注资金流向、防范外部输入风险等,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旧动能转化。

人民网: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宏观政策应如何协调配合?

刘元春:把握着力点,推动经济均衡性复苏

目前,要推动我国经济分化复苏向均衡性复苏转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宏观经济政策要根据经济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主要问题,把着力点、工具组合、渗透模式进行适度的调整。特别是在上半年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如何使我们工作重点向扩大有效需求、战略基点上转变,这是宏观政策需要进行把控的。同时,短期复苏政策和下一步“十四五”规划怎么衔接,和中期高质量发展如何进行平衡,进而形成有效互动,这需要我们在复苏的短期安排、中期安排、工具协调、政策设计上,有更深的考量。

程实:积极财政担当主力,货币政策灵活协同

第一,积极财政担当主力。今年推出的一系列积极财政举措,将对年度经济增速产生净拉动。第二,货币政策灵活协同。数量工具层面,全面或定向降准、惠及中小微企业的再贴现再贷款等都是可选的政策工具。第三,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基础上,新型城镇化建设等“两新一重”的建设,也将支撑投资的平稳增长。

宗良:保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

目前来看,财政政策需综合考虑相关情况,兼顾保持定力和灵活性,货币政策还将维持灵活,以应对外需、就业等造成的压力,同时要加强协调,应对疫情冲击。近期,央行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旨在利用灵活精准的货币政策提振经济,未来货币政策也将协同财政政策进行调整。宏观政策需稳健有力,既要守住就业和民生的底线,又要积极有为,有序推进融资成本下降,稳定市场预期,为经济发展创新更好条件。

人民网:如何确保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落地见效?

刘元春:财政货币政策必须要有落地项目载体

第一,目前来讲,财政货币政策的规模、力度要有所保证,不能够因为二季度经济反弹,而出现政策方向根本性的转向,目前还不具备。第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必须要以产业政策、就业政策、区域政策等作为抓手与落地载体,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扩大财政支出或是货币供应量信贷的调控,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做到真正精准。因此,要以各种经济活动的推动、经济循环的吻合,作为政策调整的一个判断依据,同时来进行政策的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比如,我们把“两新一重”、扩消费、稳需求、稳外贸、稳产业链这样的一些相关的问题和政策目标作为它的导向。这样才能够使宏观政策更加精准,才能落地,同时还能见效。

张燕玲:做好配套工作,确保政策资金产生良性效益

目前,财税税收优惠政策、金融让利政策已经很多,关键是能否落实。资金发放给企业后,还需要进行一系列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帮助项目顺利运营,产生效益,保证这笔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后,能够安全地、带着合理利润按时流转回来,而不是形成“呆账死账”。注重实效,才能让困难中的企业真正“起死回生”,而不仅仅是延缓破产。

卞永祖: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服务实体经济

大力度发挥宏观政策作用。财政政策方面,通过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对经济增长形成托底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保障经济体系健康运转;货币政策方面,运用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证券、银行等领域改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避免资金空转,降低和消除隐藏在金融体系中的重大风险。

人民网:当前经济形势下,怎样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均衡?

刘元春:做好短期复苏,完善跨周期风险防控体系

第一,要分清楚阶段性的主要矛盾。目前主要矛盾,依然是稳增长和“六保”,而稳增长是“六保”实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和体现。不要因为一些风险的出现,导致我们在短期稳增长上面、主要矛盾上面打折扣。第二,中央提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必须看到,很多稳增长政策,会带来延后性的潜在风险。我们必须要客观深入地评估各种政策所带来的这种潜在风险和风险的累积方式。及时对相关监管体系、风险防控体系进行有效的治理,防止短期风险长期积累,要有跨周期的风险评估意识和整体风险制度建设。

陈文玲:防范外部风险输入,形成政策合力

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加之疫情冲击之下全球经济低迷,金融市场动荡,风险意识需要贯穿至后续的政策制定,切实防范外部风险转化为内部风险的可能。要精准施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倾斜,向受疫情冲击严重的行业和企业倾斜,保障重大项目建设投资资金,充分为企业纾困。通过在重大战略布局形成政策合力,发挥宏观经济政策的创新和协同作用,实现中国经济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稳定的增长。

宗良:留有适当的政策空间,守住风险底线

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国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性问题居多,同时疫情仍处于海外扩散期,需要做好持久战准备,货币政策需为经济结构性改革和疫情的不确定性留有空间,财政政策同样需为应对不确定性留有空间。当前,我国政府债务率低,中央政府适当增加支出,充分考量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有利于保留较大的政策空间,守住风险底线。

唐建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旧动能转化

要防范房地产和金融泡沫风险。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不把房地产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货币政策仍然需要坚持稳健的基调,不能搞大水漫灌,而是要精准滴灌,不能出现金融空转。此外,还需要将中长期发展规划与经济周期、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统筹考虑,提升宏观调控跨周期调节能力。未来经济发展不能盲目追求高增速,要更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旧动能转化。 

“育新机开新局”系列访谈

“育新机开新局”系列访谈一:深化改革,释放中国经济结构性潜能

“育新机开新局”系列访谈二:乘势而上 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责编:王宇鹏、杜燕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