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基金陷“囚徒困境”
股市大幅上涨时,往往也是爆款基金密集发行期。历史经验表明,爆款基金的长期收益大概率无法跑赢同类平均水平。因此,盲目追逐爆款基金并不可取。
公募基金发行似乎陷入了“囚徒困境”:一边是银行为了赚取更多的尾随佣金,不去做老基金的持营,而是热衷于造爆款基金;另一边是爆款基金受规模拖累,大多数难以创造出跑赢同类平均水平的收益。
最近沪深两市交易活跃,基金发行异常火爆。7月的第二周,在A股行情攀升和明星基金经理的双重加持下,两只超级爆款基金横空出世:从半天大卖700亿元的汇添富中盘价值,到一天吸金1300亿元的鹏华匠心精选,投资者入场的迫切心情可见一斑。
时势造“爆款”
“爆款”基金年年有,今年数量格外多,募集记录一再被刷新。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分析师姚慧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今年以来爆款基金频出的主要原因在于:2019年大量权益型基金获得市场认可,叠加权益市场向好预期。
一方面,近几年大量权益类基金产品业绩显著优于主流宽基指数,公募基金的主动管理能力凸显,越来越受到投资者认可;另一方面,权益市场大幅上涨时,往往也是爆款基金密集发行期。历史数据显示,爆款产品的发行数量与权益市场表现高度相关,例如2015年二季度。
随着市场行情向好,预计后期会出现更多“爆款”基金。
“绝佳的发行时机。”一位渠道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最近排到档期的基金赚到了,“这个行情,根本不愁卖”。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大盘指数冲破3400点后,在发产品这件事上,不仅是要不要凑热闹的问题,更多是能不能赶上趟的问题。
话语权在渠道方。作为基金发行的主渠道,银行的档期往往在基金申报时就已经敲定。
“产品申报时需要敲定托管方,而托管方也会负责代销,所以一般会选银行,毕竟他们客户多,对后续的产品销售大有裨益。”上海一家中型公募相关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想临时调整档期比较困难,考虑到客户的投资体验,银行现在对产品筛选十分严苛。
“我们6月底发了新基金,7月的档期没能接上,现在的心情就和投资者踏空股市行情是一样的。”上述公募人士表示,如果手里有存货,且能和银行谈到档期,肯定是想加快发行。
“公司比较谨慎,并不着急发产品。”华南地区一家大型公募人士表示,现阶段股市走向并不明朗,虽然产品容易卖出规模,但如果建仓踩在市场高点,投资者体验不佳,最终伤害的是公司品牌。
规模困境难破
爆款基金值得追吗?公募行业素有“规模是业绩的杀手”一说,据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统计,如果将认购期小于15天且首募规模超过50亿元的主动权益类基金认定为爆款基金,则2001年至今,成立已满三年且仍保持正常运作的主动权益类爆款基金共70只。
这些爆款基金业绩表现分化明显,超过八成平均年化收益在9%以下,整体均值为4.74%,而同期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平均水平为9.46%。
“从历史上看,认购爆款基金的投资者长期收益大概率无法跑赢同类平均水平。因此,不建议投资者盲目追逐爆款基金。”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研究员张碧璇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当然,“基金业绩和规模不可兼得”的说法并不绝对。以睿远成长价值为例,该基金2019年3月发行时,一天募集超700亿元,最终成立规模为50亿元。到今年一季度末,规模已增至100亿元。规模不断增加的同时,睿远成长价值A/C的收益率一路飙升,截至7月9日,单位净值从一季度末的1.19元/1.18元涨至1.83元/1.82元。
姚慧认为,大部分“爆款”基金的投资收益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复杂。比如,募集规模过大导致基金经理部分策略失效、基金经理发生更换、市场热点发生切换导致部分行业主题基金业绩落后等。因此,“在选择基金产品时,投资者应当保持充分的理性,理性决定交易时机和持有时期,才能获得较好的收益”。
如何平衡规模和业绩?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公募基金的核心竞争力是选股能力,即对上市公司长期发展趋势、能否获得超额收益的判断能力,“这是获得优秀业绩的前提,其次才是考虑规模”。
“同样的选股能力之下,规模越大的确越难管理,但是公募基金是组合投资,在优质标的容量足够大的情况下,通过对中长期投资周期的把握,同样可以获得不错的回报。”该人士表示。
追新不如买旧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是冲着明星基金经理去追“爆款”,追“新”不如买“旧”。
“如果投资者非常了解并信任某位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那么该基金经理已经在管的老基金应该是更好的选择。”张碧璇解释,原因在于两方面:
一方面,新发基金在成立后都有3-6个月的建仓期,这段时间内基金资产的配置可能无法达到合同约定的比例,会增加投资者付出的时间成本,甚至错过最佳行情;另一方面,老基金的交易成本低于新发基金,因为新发基金的认购费率通常没有折扣,而老基金的申购在各代销机构普遍有不同力度的申购费折扣优惠。
姚慧也认为,面对新发基金时,追“星”可能不靠谱。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对2020年之前发行的36只爆款基金进行统计后发现,其中31只基金经理变更,“在决定投资时,投资者需要理性判断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及其背后的来源,基金经理的持仓风格和能力圈同当前市场风格及基金产品是否相符,决定了其优秀业绩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尤其需要避免在市场高点非理性购买基金产品”。
“当基金经理发生变更时,投资者需要重新审视这一点,再决定是继续持有还是赎回。”姚慧总结道,不论是新基金还是老基金,分析基金经理历史业绩背后的逻辑是理性投资的关键一步,同时基金公司的整体业绩也应该作为考虑因素,毕竟使得优秀的人才和投研文化可以沉淀到公司的优秀企业文化和投研团队中,才是对基金长期业绩的有效支撑。
一位公募市场人士认为,“爆款”现象不利于公募行业的稳健发展,反而凸显了银行在投资者教育上的缺失,“长期以来,银行凭借获客优势,占据了发行的话语权。为了赚取更多的尾随佣金(托管服务费),不去做老基金的持营,而是热衷于造爆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