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金融

长三角如何实现非接触金融高质量发展

◎ 邵伟
2020年07月06日09:09 |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小字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非接触金融服务日益受到关注。长三角在区域金融协同发展过程中,应认真研究非接触金融服务的发展逻辑,助力高质量发展。

  加速数字化转型

  非接触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手机应用程序、客户服务电话等载体,不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发生物理接触的服务形式。由疫情引发的非接触金融服务需求,将深刻改变客户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模式,进而加速金融业务内在结构和服务模式的变迁。

  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加强线上服务,引导企业和居民通过线上方式办理金融业务。2月15日,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银行业和保险业优化丰富“非接触式服务”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务。这是金融监管部门首次提及“非接触”式服务,亦是服务业复工常态化的重要补充。

  随着越来越多客户养成线上办理业务习惯,非接触式服务也加速了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随着线上化运营能力的增强,金融机构有望获取更多私域流量和活跃客户,以客户为中心的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将成为金融行业的核心服务。对金融机构来说,客户留存的相关数据将是极具价值和区分度的信息。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数据分析手段,对客户肖像进行精细地描绘,并采取差异化、个性化措施,实现多业务、跨场景、全链路客户生命周期的精准营销和运营,与客户建立更深刻的联系,将成为金融机构的主要发力点。

  诸多难题待解

  虽然非接触式服务蓬勃发展,但目前仍存在诸多待解的难题。

  首先,基础数据不完善,外部大数据覆盖范围有限。目前,很多数据只适用于金融机构属地化的区域,并没有建立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和全球范围的数据库。金融机构需要在技术方的支持下,渐进地加快人员跟进与设备铺设。

  其次,个体工商户或小企业主分布零散,且客户类型、信用资质差异较大,在非接触前提下,金融机构须设计高效便捷,又能控制操作性风险的业务模式。同时,由于小微信贷风控具有场景化特点,与普通消费信贷目标客群同质化程度较高,金融机构面临开发成本与风控标准的平衡和兼顾问题。

  再次,非接触金融带来了智能风控需求。数字化经营能力是非接触式服务的基础,也是金融数字化转型的主流方向。疫情暴发加速了非接触金融的推进速度,对金融机构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智能风控”概念应运而生,其核心是帮助金融机构提升风控效率、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关系。

  最后,金融业易受多因素干扰与影响滞后等特点,加大了数据分析的不确定性。金融的反馈滞后性,体现在受宏观因素、监管、市场等扰动,任一环节或要素出现变动,都会改变程序化模型的系统判定。因此,不规则的金融周期很难预测,想根据已有事实数据中归纳和推理,并基于历史数据预测未来,存在难度。

  此刻,金融机构还面临降低技术投入成本、控制风险成本、节省操作成本、提高可复制性等四大挑战。长三角非接触金融的突破,应当围绕这些挑战展开研究。其中,技术投入涉及长三角金融机构的节点布局与社区加密项目平台的技术投入,形成标准、模式和共识统一的业务平台。这要求银行重塑内部流程,对现有组织架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模式等进行重组,更需要对经营理念作重大调整。

  如何高质量发展

  应该说,非接触金融发展的背后,需要强大的金融科技支撑。疫情期间,依托于此前在互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大量积累,金融机构应急推出非接触式服务。未来,随着长三角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加快建设,长三角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将更加成熟,应用也将更为广泛。在此背景下,长三角区域非接触金融需求将愈发凸显——由风险控制到信用管理的时代变迁,要求长三角金融业加快运用技术方式弥补征信的不足,形成以非接触金融服务为基础的普惠性商业模式。

  为此,笔者建议如下:

  1、长三角金融机构应重视非接触金融服务,加“快”落“实”发展战略。其中,“快”体现在理念转变要快,将长三角区域非接触金融的数字化建设提到更重要位置,进而推动长三角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短期内,应及时修订和完善与非接触金融冲突的内部制度,同时总结经验,弥补漏洞,构建符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求的非接触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区域金融业务的发展。

  “实”表现在长三角区域金融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加强非接触金融的风险防控,尤其要加强数据的加密治理,要确保区域的金融数据安全,为长三角区域的个人和企业提供扎实、安全、稳健的非接触金融服务。

  2、完善长三角区域非接触金融监管规则和制度建设。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长三角区域非接触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修改完善区域监管规则和要求,为推进区域非接触式金融服务,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例如,应借鉴中国银保监会5月9日针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长三角区域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经营进行细化和规范。

  3、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合作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在内控制度、准入前评估、协议签署、信息披露、持续管理等方面,长三角区域商业银行应对合作机构加强管理、压实主体责任。为使长三角区域非接触金融更好地发展,还需政府、市场和消费者等多方协同,合力扎实地推进,才能使长三角区域非接触金融真正服务好实体经济和金融消费者。

  4、加快建立长三角区块链战略联盟。区块链金融是非接触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同时在推进长三角区域区块链金融项目尽快落地应用的过程中,区域的社区共识和链上标准成为发展的瓶颈。

  事实上,加速长三角区域的非接触金融布局,为其转型“上链”奠定高质量发展基础,是获得成本优势、完善技术和改善应用环境的前提。实现更多新场景的运用,如远程开发调试、区块链电子发票系统“上链”、在线实时查验发票和查验信息、供应链产业融资服务等,将有助于提升长三角区域非接触金融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责编:罗知之、王宇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