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圆桌”两会对话系列之八:

政协委员李晓鹏:尽快建立统一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2020年05月22日17:03   来源:人民网-金融频道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各界关心的热点,更是今年两会的重要议题。人民网“金台圆桌”特别推出两会对话系列专访,探讨相关问题。

人民网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杜燕飞)全国两会期间,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光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晓鹏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护理难题的重要方式。他建议尽快建立统一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缓解养老难、养老贵问题。

图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光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晓鹏。

据李晓鹏介绍,2016年6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在2020年之前,基本形成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

“3年多以来,15个城市的试点,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发现一些问题。”李晓鹏表示。

一是供需失衡,长期护理难题待解。李晓鹏认为,我国快速城镇化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家庭结构变得小型化、空巢化,失能老人照护给家庭成员带来巨大压力,社会化长期护理需求与日俱增。然而,由于长期资源投入不足、相关社会保障体系落后,长期护理服务供给短缺,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缺口。

二是无章可循,试点效果不理想。李晓鹏表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采用自下而上的探索方式。由于缺少顶层设计,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和制度支撑,地方政策的随意性较大,试点效果不够理想。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筹资难、保障覆盖范围狭窄、给付比例低、评估标准不统一、给付过程漫长、地区收支差异巨大等问题。

三是投入不足,保障能力相对有限。一些试点城市因为财力有限,对长护险保险制度的推广与投入力度较小。“这就造成制度的保障功能偏弱,给付标准偏低,赔付金额与实际护理成本之间差距较大。”李晓鹏说。

四是配套缺失,生态体系建设滞后。李晓鹏说,由于试点政策碎片化,制度不够稳定、标准不统一,养老企业难以制定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不利于养老企业连锁化经营、标准化管理,最终导致各方参与意愿降低,养老生态体系建设滞后。

为此,李晓鹏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加快顶层制度设计,建议坚持社会性为主、商业型为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遵循自上而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规律,推广全国统一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将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险法》,从法律层面明确制度的地位;统一制定各项标准与细则,改变试点制度碎片化、随意化的现状;明确牵头部门,统筹金融、医疗、民政与社保基金等各方力量,建立组织协调机制。”他说。

二是建立多元筹资渠道,建议在社会保障框架下,制定独立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渠道。综合挖掘各级财政补贴、单位缴费、个人缴费、社会捐助、慈善捐助、福彩资助等多元化筹资渠道。针对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制定个人税收递延政策,加大个人缴费优惠力度,保证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资金来源稳定。

三是重点培育配套市场体系,建议以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引导,通过政策倾斜引导更多资源投入养老事业。鼓励保险公司经办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业务,引导其向社会提供多样化的商业护理险产品,逐步建立多层次护理保险体系。支持大型“保险+养老+医疗”综合体企业的发展,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有效降低养老成本,促进养老护理配套市场体系健康发展。

四是加大人才培养与科技投入,建议大力培养相关专业人员,为制度执行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引导护理服务机构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鼓励通过科技手段辅助提升老年人自理能力。以线上智能评估、智能规划等科技手段,提高制度运行的效率。

五是协调资源联动形成合力,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养老问题的全链条、全过程,未来推进中,建议做好各项资源的协调联动。“政府方面,要强化民政、卫生健康、社保、金融管理部门间的联动;市场方面,鼓励养老机构、保险公司整合资源,加强协作。”李晓鹏说。

(责编:杜燕飞、李彤)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别推荐

    对话地方领导
    高谈客论
    部长通道
    代表通道
    两会夜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