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金融

企业吐槽“好政策银行为啥不执行?” 基层银行道出难言之隐

2020年03月11日13:57 | 来源:人民网-金融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3月11日电 (申佳平)“受疫情影响暂无收入,银行还是一直在催款,贷款也不延期。”“我的店铺停摆,发放工资、缴纳租金都靠网贷来维持的,一个小微企业,去哪里获得银行贷款?”

近日,部分网友反映的“政策落地不够快”“政策落实难”等“尖锐”问题获国务院层面关注。记者发现,其中与银行信贷支持相关的问题较为集中。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平稳渡过难关,监管部门密集部署,要求银行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继续加大信贷支持,不抽贷、不断贷,并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

好政策为何难执行?作为信贷投放的直接操作者,基层银行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到底在哪些环节出了问题?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部分企业本身资信差、害怕“秋后算账”、银企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是基层在具体落实信贷支持政策时的难言之隐。

“没有一家银行眼睁睁的把钱打水漂”

对基层银行而言,小微贷款是“蜜糖”,不良贷款就是“砒霜”。

近年来,企业信贷风险频繁暴露,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抗击风险能力差,在疫情之下显得更加脆弱。多位银行行长对人民网记者坦言,出于安全性考虑,对一些中小微企业难言支持。

“没有一家银行眼睁睁的把钱打水漂。”甘肃某分行部门主任透露,有些企业资信较差,担保抵押无法有效落实,第一还款来源明显不足,达不到基本的信贷要求,在疫情前后均不属于可贷主体。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3月1日就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答记者问时,明确指出重点帮扶对象是前期经营正常、受疫情影响遇到暂时困难、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微企业(含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

“每笔贷款的各个环节都有责任,对于明显还款能力不足的企业,银行人员自然不会轻易去碰。”上述分行主任说。

在中原地区一位分行行长看来,当前除防疫相关企业外,银行总体的信贷标准没有变化,或许是企业抱怨贷不到款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企业申请了延期还本付息,正好说明该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弱,银行不会再增加贷款支持,反而想抽合适时间退出。”他进一步指出。

东南沿海地区某农商行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当地工业化水平高,经济较发达,但考虑到疫情影响,目前该行也对今年不良率小幅上升做了提前估计。不过,他也强调,这并不会影响信贷标准的降低和放松,在业务操作上仍然会坚持市场化原则。

中国社科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海峰对人民网记者表示,不同企业所处的行业、地区不同,会导致银行信贷投放效率,以及投放后产生的社会价值产生高低之分。

“目前从中央到各家银行都在信贷投放行业、区域上有战略性倾斜,但这并不会影响投放操作的具体判断和标准下降。”何海峰说。

他进一步解释称,“对于所处产业发展前景好、自身资质优的企业来说,疫情的冲击是一过性的。而那些自身经营管理不善,技术、市场前景又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本身就会在经济产业升级中遭到淘汰,不能把疫情的因素看得过重。”

谈及目前的政策对于哪些企业帮助最大,何海峰和多位银行从业人员认为,答案无疑是防疫相关企业,及急需短期资金投入复工复产的优、良企业。

“规则和考核体系不变,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有企业负责人网友反映,自己在申请贷款或信贷延期还款时,银行工作人员以“没有具体实施细则”为由拒绝了他。

“我们的感觉是,银行总行对基层的权限限制和年度考核没有随疫情调整。”多位基层银行行长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这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基层银行面对政策“不能干”“不敢干”。

河南某分行行长告诉记者,在中央的信贷政策落实过程中,很多时候总行只是将权限转到省行,对于基层银行来讲,并没有落实政策的权限和可能性,也就无法产生政策的“真落地”。

没权限不能干,那有了权限就敢干吗?恐怕也很难。

该行长表示,“基层银行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如果疫情之后,贷款形成了不良,客户经理和行长都害怕遭到‘上面’的‘秋后算账’。”

另外,有地方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认为,银行总行对基层银行的年度绩效考核目标没有随疫情调整,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银行在信贷投放、减息让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还有就是当前‘受疫情影响企业’的认定标准依然比较模糊,这让基层银行难以把握授信对象。”该负责人补充道。

“总之,规则和考核体系不变,光喊口号,是解决不了基层从业人员的难言之隐,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上述河南某分行行长直言。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问题此前已受到相关监管部门的关注。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在2月24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喊话”,鼓励基层银行应当解除顾虑,根据监管提供的原则自行组织具体的实施细则。

对于基层银行最害怕的“秋后算账”,叶燕斐也作出了如下回应:“只要证据留在那儿,上级部门也不会给你问责,不会事后再追责。”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下一步,监管应当对相关临时性政策正式出台文件,并对小微金融服务等考核要求予以实际调整。

他建议,“对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比例较高的银行,人民银行在存款准备金率上给予优惠,在再贷款、再贴现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银保监会放宽小微金融服务等考核要求,创造“愿贷”“敢贷”的政策环境。同时,商业银行应在考核中进一步细化并落实好容错纠错和尽职免责等措施,提高首贷不良率容忍度,鼓励基层机构和客户经理积极发放首贷。”

“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应打破各政府部门‘信息孤岛’”

相较于大型企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信息读取是长期以来的痛点和难点。

通常企业申请贷款时,银行首先会为该企业进行“速描”,通过对其生产、流通、财务、销售、产业链上下游数据等全方位了解分析,对客户进行快速识别、筛选,并“见微知著”地掌握整体存量客户的结构特征。

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由于自身素质偏弱,加之在治理结构、运营管理、财务制度等多方面不够完善,导致银行无法准确识别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大量投放小微企业贷款的力度。

“银行从企业提供的材料中,不一定能看到真实信息。这不仅涉及银行和贷款需求者之间的‘信任危机’,还包括基层银行对企业真实数据的了解程度。”安徽某分行部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近年来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不少银行试图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来进行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招商银行为破解小微企业风险识别难题专门建立了风险控制体系,此外还有建行的“小微快贷”、农行的“微捷贷”等。

除了金融科技的技术“加持”,多位行长还呼吁,要让银行接入尽可能多的政府数据,特别是市场监管、税务、民政的等部门信息。

董希淼亦表示,要破解银行与企业、个人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应该打破各政府部门“信息孤岛”,整合政府部门信息,推动互联网公司开放数据,抓紧搭建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直接提供银行使用。

“这将促进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为银行全面勾勒‘千人千面’的用户画像提供支持。”董希淼建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性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平台,选择合适的方式对接全国性平台。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河南、浙江、江苏等省份都上线了区域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直接对接供需,破解企业征信难,力图达成“政府搭台、银行唱戏、企业受益”。

上述地方银保监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其所在地区的省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已接入54个部门的信息数据,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企业经营信息。

据介绍,目前,该平台累计数据调用量超过170万次,服务企业10余万家,其中50%以上是注册资本1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

“我们发现,很多客户经理8、9点钟还在查询企业信息,就是为了加班加点缩短授信时间。”该负责人说。 

(责编:申佳平、章斐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