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才引进到科技赋能 中国平安与金融开放同频共振

金宏

2019年10月29日15:55  来源:人民网-金融频道
 

国庆前夕,在2019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颁奖仪式上,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在引领中国金融科技、医疗科技、智慧城市创新发展等方面的杰出贡献,被授予2019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历史上,中国金融领域共5位外籍专家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均出自中国平安。

四十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均实现历史性跨越,保险业的发展水平也不断提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1988年成立至今,中国平安始终紧抓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契机,在先后加码证券、银行、投资,布局互联网金融和科技等业务之后,曾经的一家保险公司,在金融业深化改革中逐风踏浪,阔步前行,早已成为一家全牌照的综合金融控股公司,并且更进一步,成功实现了从保险“小舢板”到金融科技巨轮的华丽转型。

开放 让领先经验走进来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在这一重要背景下,197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分行行长会议上提出恢复我国保险业务的决议,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会议纪要》,作出“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策。随后,我国保险业进入恢复发展阶段,到1980年底,除西藏以外的28个省份都已恢复了保险公司分支机构。

到了九十年代,随着我国第一个保险对外开放试点城市的选定、《上海外资保险机构暂行管理办法》颁布以及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外资保险机构设立,中国保险业正式开启对外开放的初步尝试。

在此过程中,一批外国保险公司获准进入我国保险市场。这对国内刚刚起步的中资保险机构来讲,提供了学习和竞争的良好平台。中资机构学到了新的经营理念、商业模式、产品技术等方面的经验,大大降低了国内保险业的“学习成本”。

在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逐步放宽保险行业的经营领域、业务范围、公司组织形式等限制。保险业再次迎来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期。

从2001年开始,股份制保险公司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积极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参股,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运行机制得到不断完善。

在这一环境氛围下,平安瞄准国际同行的先进模式,大胆实施“拿来主义”,以资本国际化为契机,以延请海外人才为核心,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商业企业运作模式及经营机制,逐步形成“三外”的国际化战略,开始了一场“洋为中用”的体制机制变革。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平安便引进了摩根斯坦利和高盛成为公司战略性股东,成为中国第一家引进外资的金融企业。在中国加入WTO后不久,平安顺势引进汇丰成为其重要的战略投资者,率先完成国有公司股份制改造。2004年,平安更是在香港整体上市,进一步融入到国际资本市场,获取长久的资本动力。

在首批外资进入后,平安便意识到,管理规范化和财务透明度是公司与国际市场对话的首要条件, “必须按牌理出牌”。于是,平安先是聘请了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际标准审计公司财务并出具财务报告。并从1997年开始,聘用麦肯锡作为战略与管理顾问,帮助平安规范内部体制、机制,并将其落实到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

兼容并蓄 开放土壤让更多外脑“走进来”

作为国际化人才战略的制定者,平安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在平安内部的一句名言对平安的用人理念进行了形象的说明: “人为先,策为后。没有合适的人,再好的策略也没有意义。”复盘平安走过的路,马明哲感到,平安的成长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公司的人才战略。

在发展过程中,平安结合国外先进的用人理念和本土实际情况,建立起了“竞争、激励、淘汰”三大人才任用机制,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清晰的绩效导向、明确的制度让平安的管理体制与国际对标。

在此基础上,平安大胆引入外籍人才,走上了人才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时间早——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率先在金融业内引入“外脑”;

比例高——20年来其核心高管中有一半左右是海外人士;

存活质量好——“外脑”在平安发挥作用之外,还因对国家、对行业的贡献,屡屡接受表彰。

据统计,目前排名前100名的平安高管中,超60%为海外人才,他们分别来自新加坡、美国、韩国、加拿大、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顶尖企业,平均经验超过20年。

为了充分发挥外籍人才的经验和能力,平安对其进行充分的信任与授权,许多“外脑”在平安上任之初便担任起某一业务板块的执行官等关键职位。此次获奖的陈心颖,便是平安近年来发展金融科技的领军人物。其牵头创立的平安壹账通,成为承载平安后续的金融科技服务布局的重要平台。

正是基于对“外脑”的充分信任和支持,这些顶级“外脑”往往在加入之初便带来一支配合默契、经验丰富的“球队”。在国际化战略、兼容并蓄的企业文化以及绩效导向的制度化平台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历的海外专家和本土人才合作顺畅、高效,从而形成了平安强大的国际化、专业化人才队伍,这些人才也为平安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正如麦肯锡全球董事长鲍达民(Dominic Barton)所说:“平安不但能吸引优秀人才,而且能让各种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来自不同国度、不同公司,有不同的背景和经历,能聚集在一起,同台发挥,体现了平安文化的包容性和胸怀。他们不但引领平安,也培养了一大批管理和业务精英。”

未来:加大投入助力科技腾飞

时间的滚轴徐徐前进。当前,全球正经历着科技与产业高度融合的新变革。今年九月,人民银行印发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把握金融科技的发展机遇,提升核心技术能力,对传统金融客户进行赋能。

伴随着金融科技的浪潮,各类金融机构均将金融科技视为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对平安来说,这场即将到来的变革,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不容错过的机遇。2013年,平安正式提出“科技引领金融”的口号。时至今日,不论是人才、产品矩阵还是专利申请等多个方面,平安都已取得一定的进展。

据平安集团统计,过去10年,平安已累计投入500多亿元于科技版图。预计未来10年,平安会将营收的1%投入科研体系,达千亿元。

在海量的资金投入下,平安的科研团队汇聚了来自微软、亚马逊、甲骨文、IBM等全球知名科技企业的优秀人才,由原先的3000人扩展到3.2万,科技从业人员累计达10.1万。与此同时,平安积极设立8个研究院,50多个实验室,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深入合作,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生物医药、医疗科技、宏观经济、智慧城市和金融科技产出科研成果,科技专利申请数达1.8万项,居全球第一。

在科技赋能的具体运用上,平安集团将公司战略发展主线升级为“金融+科技”“金融+生态”, 构建了“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的三部曲发展路径。在孵化了多个创新模式的同时,将创新科技聚焦于“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深度应用于传统金融与“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

平安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同步。回首平安走过的31年历程,无不是顺应时代潮流,响应时代需求的结果。如今,面对科技变革的浪潮,平安依然以 “金融+科技”的全新姿态勇立在时代的潮头。

步入新时代,回看平安的发展,何尝不是中国保险业不断锐意革新,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时代缩影。未来,期待这个已走过而立之年的平安迈向不惑,以根植于血脉的改革开放基因勇敢面对新起点新机遇新挑战,争做永不褪色的时代弄潮儿。 

(责编:王仁宏、刘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