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0月16日电 (记者王观、葛孟超)中国人民银行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9万亿元,同比多增3069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27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多2550亿元和1383亿元。9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信贷、社融和货币供应量三项数据均超过市场预期。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9月信贷社融的超预期表现,体现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回暖。贷款总量增加,结构也在优化。
从贷款结构上看,居民部门方面,9月新增贷款7550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企业部门层面,9月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信贷新增1.01万亿元,显著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及上月水平,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5637亿元是一大亮点。
实际上,从8月开始,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已经连续两个月回升。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认为,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较多是由于银行集中释放储备项目的季节性原因,也与央行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和民营企业中长期贷款、基建项目加快落地等因素有关。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从实际投向看,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结构转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础设施行业贷款增长较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回升明显,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保持快速增长。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认为,企业部门贷款增加主要受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改革影响,商业银行预期未来市场利率会进一步下行,主动提前投放贷款,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部门。此外,央行此前表示MPA(宏观审慎评估)考核将会包含LPR形成机制改革落实情况,这也是企业中长期贷款扩张的原因。在逆周期调节政策加码的背景下,企业中长期新增信贷规模将持续好于市场预期。
“无论是居民部门、企业部门还是短期和中长期的信贷结构均有所向好,体现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提升。”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说。
央行同日还公布了前三季度的金融统计数据。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3.63万亿元,同比多增4867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7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28万亿元。
“授人以鱼又以渔” 外资银行加速助力脱贫攻坚 人民网北京9月23日电 (申佳平)金秋时节,位于晋冀蒙三省交界的塞北边城——内蒙古乌兰察布凉意渐生,但有一群人的到来让这座边塞小城的秋天格外温暖。 他们口音不同,但来到乌兰察布都有一个共同目的,那就是参与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举办的外资银行“…【详细】
易纲:中国基本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金融调控体系 人民网北京9月24日电 (记者李楠桦)今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举行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介绍7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受邀介绍相关情况。 易纲表示,70年来,我们伟大祖国欣欣向…【详细】
民营企业如何翻过“三座大山” 系列调研之一:146项清单破解民企难点 温州打造民营经济新高地 系列调研之二:优化营商环境 各地出实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人民网北京9月29日电 (记者 刘然)在去年11月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把一些民营企业遇到的困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