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金融>>扫雷行动-金融消费者保护

借4千还3万?明知“校园贷”陷阱,他们为何睁着眼睛跳坑?

2019年06月21日15:04 |
小字号

编者按:9月25日,“扫雷行动”金融消费者安全保护计划启动仪式在北京顺利举行,此次行动由人民网、中国青年报、蚂蚁金服和网商银行共同发起,宣布将在未来两年内,把金融知识送到100个乡村、100个工厂、100所学校和100个社区,让金融保护教育覆盖到中国更广泛的地区和人群,能为更多三四五线城市的老人、务工人员、农村人群及高校、高职学生提供帮助。

以下是来自蚂蚁金服的案例分享——

监管之下,疯狂一时的现金贷正在退潮。

然而,上帝堵住一道门,就会打开一扇窗,比现金贷更为可怕的小额贷款卷土重来。

今年315晚会曝光的714高炮,就涉及到了种种新型网络贷款套路:周期更短、利息更高、催收更狠。利滚利之下,一两千的借款短短三个月就变成了数十万的债务。很多已经陷入沼泽地的人,只要能借的平台,无论利息多高,都会选择饮鸩止渴。

19岁的小雨走上这条背负巨债的道路,最初只是因为“实在是太想买新手机了!”

她第一次见识到大城市的模样,是18岁时通过高考从西部某小县城,来到了这个南方省会城市的大学。繁华热闹的商业街上聚集了来自全世界的品牌,精致闪亮的化妆品、新潮的电子产品无疑给小雨打开了新的世界。

在身边同学和环境的影响下,小雨也渐渐变得“时髦”起来,用起了大牌护肤品,跟着时尚博主攒不同色号的口红。

这一切,本来都还在自己的消费范围内,直到情人节那天,小雨在朋友圈看到同学晒出了情人节的礼物,一台崭新的苹果手机。再看看身边的同学都在用苹果手机,小雨突然也很想换部手机。“虽然没有男朋友送我礼物,但我自己也可以买啊。”

可是钱包不允许,每个月的零花钱除了日常开销,已经所剩无几。她思考了很久,甚至想每天少吃一顿晚餐攒钱买。

有一天小雨无意中点开校园的QQ群的一个链接,“无抵押、无需资料、超低息、30秒极速放款”跳动的大字刺激到了小雨。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点开了客服聊天的窗口。

小雨了解到,借7000到手才4000,手续费高达3000。尽管如此,在客服的说服下,她还是接受了。此外,她还在一张借条上“签字画押”。如果一个月内归还,就还7000,如果逾期,就要还3万。4000元换3万的债务,她依然没有醒悟。

用同样的方法,她又在另外一个平台借到了4000元。

拿着8000元买了新手机,小雨激动不已。但很快还款期就到了,高额的逾期利息,她根本负担不起,只能继续借钱来解决燃眉之急。去另一家平台借钱还上现在的,再去第三家借钱还上第二家的。结果越滚越多,越多越怕,也不敢跟家里说。

到最后催债人员打遍了她通讯录里的电话,小雨父母得知后,无奈之下帮小雨还清了高达5万元的债。

扔掉攀比虚荣心 拒绝超前消费

近几年来,这类校园贷、套路贷对大学生的危害并不小,可为什么明明知道是陷阱,还有那么多人去相信呢?难道是因为穷么?

此前媒体关于大学生消费调查的报道中,对两千名的学生做了一个调查,在这其中,有将近百分之八十的人是月光族。

据艾瑞咨询公开发布的《2018大学生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大学生日常可支配金额为每月1405元,其中非必要支出达593元,主要用于个人社交娱乐、零食饮料、鞋帽服饰以及护肤彩妆等;提前消费意识强,50.7%的大学生使用过分期产品。

还在读大三的小郭就时常为自己的“超前消费”行为感到懊悔。去年“双11”,她一夜之间花光了2个月的生活费。好不容易从“吃土”状态缓过来,又因为美妆博主的一句“这个颜色好好看呦”,一口气买下了几支口红。

除了奢靡浪费的日常消费,还有大学生强烈的攀比心理。就像采访中的小雨说,看到宿舍里面别人穿的是品牌,自己就会觉得普通的衣服穿不出去。

如果家庭经济不允许,那么低门槛的校园贷就是他们最合心意的选择。只要几分钟,填写个人身份、家人身份信息以及家庭住址等信息,就能轻轻松松得到几千块,甚至上万块。

很快的,校园贷就能为了大学生花完父母所给的生活费时,最好的“救助站”。表面上看,很多校园贷开展的是短期、小额的贷款活动,看似薄利多销,实际上不法分子获得的利率是银行的20—30倍,肆意坑骗学生的钱。

而其简单快捷的借钱流程,也恰好迎合了大学生即时消费的心理。规范的贷款最起码应该对申请贷款大学生的还款能力、还款来源进行审查,以保证贷款安全。但目前大量网贷平台在客户准入审查上流于形式,学生只需填个表格,无需资质、担保或抵押,就能拿到贷款,让不少大学生深陷其中。

钱是借到手了,对于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来说,还款是一道难题,几乎没有按时还款的,就算是有按时还款,也还是会有利息没有还清。就这样利滚利,本身只是借了一千块,源源不断的利息就要还几万块。

有些人还不完就会去其他平台借款,挖一个坑填补另一个坑,最后导致坑越挖越多,甚至埋没了自己的前途。而借了校园贷的学生没有人是因为交不起学费,亦或者是生活费导致的。

一个做过小额信贷的人曾这样说过:拿学生这个群体来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没有收入来源,又喜欢攀比,为了苹果手机可以卖肾,还有啥不可以的?他们贷款去消费,没有收入来源,所以即使一分钱利息没有,他也还不上。花钱时挺爽,到期拿什么还?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讲,真正独立消费是从跨进大学校门开始的。支付宝金融消费安全讲师周晨晨表示,大学生必须学会合理安排来自于家庭的生活费。”他建议大学生们,不妨把生活费当作一堂财商课,学会理财、理性消费,多掌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多了解校园贷等方面的金融骗局,不做财盲族,如此才能避免落入陷阱。

(责编:史雅乔、章斐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