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金融

“银行业践行初心使命 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调研之四

藏区边民脱贫难?金融服务“接地气”点燃致富希望

2019年08月22日08:59 | 来源:人民网-金融频道
小字号

系列调研之一:外部风险持续加大怎么办?进出口银行护航企业“走出去”

系列调研之二:企业未盈利也可获贷?中信银行悉心浇灌“科创之花”

系列调研之三:“一个中心批全国”凭什么?招行让科技重新定义金融业务

人民网北京8月22日电 (记者 刘然)林芝位于我国西南边陲,边境线长1006.5公里,风景瑰丽、物产丰富,藏、汉、门巴、珞巴等10多个民族在此聚居。然而,广袤而复杂的地形、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相对闭塞的交通等因素都阻碍着农牧民们的脱贫致富之路,如何通过金融服务扶贫兴业、戍边富农?

日前,记者深入林芝对金融助农的一线进行调研,了解到农行西藏分行在党和国家的政策的指引下,创新“钻金银铜”四卡信贷等产品,不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增建网点、三农金融服务店、流动金融服务等多元途径,将优质的金融服务送到农牧民们的家门口,得到了当地各族人民的信赖和尊敬。

助业兴农 为特色产业插上翅膀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在米瑞乡通麦村青岗林藏香猪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门口的巨石上,达娃次仁用红字刻上这句话,他对记者说,这是为了感恩所有帮助过他的人,而农行巴宜区支行副行长珠扎就是其中重要一员。

2012年,达娃次仁产生了养藏香猪的念头,但由于既没有经验又没有资金,虽然勤奋好学,养猪几年下来却几乎倾家荡产。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珠扎主动找到了他。

达娃次仁(左)、珠扎(右)(人民网记者刘然 摄)

“他能和猪睡在一起、听出猪叫的意思,而我也能看出他是不是真的想做事。”珠扎告诉记者,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和周边走访,他下定决心要帮助达娃次仁,在没有任何抵押物的前提下,2018年珠扎为达娃次仁申请了70万的产业贷款。

“虽然以他的条件来说70万贷款让我也承担着很大压力,但他是实干的人,他做的产业是我们西藏特色产业,也希望他能够带动其他人,”珠扎满怀欣慰地说,“现在看他果然不负众望,不仅自己成了藏香猪养殖技术专家,也经常给周边猪农进行技术指导,还带动了当地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珠扎看来,农行人的职责就是要用金融服务三农,帮助像达娃次仁这样的农牧民共同成长是作为一个基层金融工作者的价值所在。他说:“只要农牧民有想法,农业银行就有做法。”

米瑞乡通麦村青岗林藏香猪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门口的巨石。

(人民网记者刘然 摄)

据了解,2018年这个合作社的藏香猪纯利润达到了24万元,并通过技术传授和猪仔收购带动起了整个地区藏香猪产业的发展。

“没有农行的贷款,我的事业就像没翅膀的小鸟,是不可能飞起来的,感谢农行!”达娃次仁真诚地说。

进村到户 把金融服务送到家门口

“以前取钱要跑十几公里,骑摩托车的油费都很贵,现在只要几分钟就能办理查账、取钱的业务了。” 在米瑞乡结巴村的“三农金融服务点”,记者正好遇到来取钱买菜的村民,他告诉记者,自从村里设了服务点,他日常的取钱、转账都在这里进行。

负责打理该服务点的是民宿老板娘索那卓嘎,她告诉记者,每天都会有不少村民过来办理业务,“一般是给外地上学的孩子转账,也有一些做生意的人收发账款。”她自己也是三农金融服务点的受益者,“我爱人在外做生意,我可以直接用这个给他转账,很方便。”

结巴村索那卓嘎打理着“三农金融服务点”。(人民网记者刘然 摄)

在林芝调研中记者发现,途经的每一个村庄都设有“三农金融服务点”。据农行西藏分行三农金融部副总经理王超洋介绍,截至 2019 年 6 月末,农行西藏分行已建立“惠农通”服务点 5615 个,实现对西藏乡镇全覆盖,对行政村覆盖率达 到了95.9%,极大方便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

不仅如此,为了更接地气,全面对接农牧民的金融需求,农行林芝分行持续开展营业所“3+2+n”流动服务机制,在基层乡镇网点开展“三天坐班、两天入户”流动金融服务,以“马背银行”“摩托车银行”“帐篷银行”“流动服务车银行”等方式,每年全行流动金融服务频次逾 3 万次,主动把服务做到农牧民家中。

戍边安民 用金融创造更好生活

从米林县出发,沿306省道驱车3.5公里就来到一个美丽的边境小康村——才召村。在这里居住着来自汉、藏、门巴、珞巴4个民族的42户共195人。

“以前的房子只有110平米,自己家都不够住呢。”当记者问他是否经营旅游农家乐时,穿着珞巴族传统服饰的村主任扎西在采访中带着笑意回答,“农行给我们贷款建设的新村每户都有200平米,以后可以搞旅游,经营农家乐了。”

才召村村主任扎西。(人民网记者刘然 摄)

米林县支行行长强桑告诉记者,农行林芝分行为该村39户农牧民成功发放了边境小康建设贷款780万元,主要投向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农村生产经营等各个领域,有效改善了边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除了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农行还积极为边境小康村的经济发展多方努力。依托当地在旅游方面的优势,鼓励村民通过打工、特色农产品开发等方式进行创收,并以“联保+贷款对象”的模式,进一步提升了风险防范水平。

笃志力行 育优质企业反哺乡亲

“我从17岁开始就从农行贷款,做了很多生意,也曾遇到很多困难,这么多年农行一直在帮助我。”工布江达县朱拉松茸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云登加措对记者表示。

现年41岁的他经营的合作社年净利润100余万。因为在扶贫攻坚中的突出贡献,云登加措在2018年的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中获得了“奋进奖”。

工布江达县朱拉松茸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云登加措。(人民网记者刘然 摄)

从白手起家到带头致富,在20多年的合作中,农行的信贷资金始终支持着他,在困难时“雪中送炭”。云登加措通过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经营好企业,又反哺乡亲,发挥致富带头效应、积极扶贫助农、带动当地农牧民群众增收。

农行利用金融服务扶持像云登加措这样的创业者,就好似点燃一团火种为一方乡民带来脱贫致富的希望。据悉,截至目前,云登加措的合作社已帮扶32户贫困户,帮助当地3400余人通过采集野生菌实现创收增收。

云登加措只是农行林芝分行支持的众多农牧民创业者的缩影。自1995年农行西藏分行分设以来,林芝分行不断完善小额信贷机制,相继推出了符合实际、配套的“三农”信贷产品,以优质的产品和高效的服务为广大农牧民创业者提供了强力的支持,培育出许多优质的企业。同时,这些企业也帮助了更多的农牧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记者手记:

——“这个村的不良贷款率是多少?”

——“是零。”

这段问答高频次地出现在本次记者调研的途中。

据农行西藏分行提供的数据显示,整个自治区涉农贷款不良率仅为0.32%。而更令人意外的是,农行西藏分行首创的“四卡”信用贷款覆盖了全区94.1%的农牧户。也就是说,几乎所有农牧户都可以无抵押信用贷款,而按时还款率接近百分之百。

农行西藏分行农牧户贷款证(钻石卡) (人民网记者刘然 摄)

如此亮眼的数据背后原因何在?

“我们西藏分行开展县、乡(镇)、村三级信用体系建设。”农行林芝分行副行长邝小兵告诉记者,如果村里有一人不还款,那么整个村子就不能被评为信用村,这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了良性的金融信用生态环境。另外,老百姓朴实的信贷观念也是重要原因,“如果年前没把贷款还上,他们都是过不好年的”。

但是,在我看来,基层农行人的踏实工作也是其中不得不提的因素。

在调研途中,每一位支行工作人员对所辖几乎所有农牧户的家庭情况、经营情况都如数家珍,而农行人在基层的威望也随处可感。可以说,没有他们深入贴近农牧民的细致工作精神,就没有这些接地气的助农金融服务产品,也不会有这样优良的信贷资产数据。

经过他们的调研和帮助,金融服务也不再是一组组枯燥的数字,而是西藏农牧民们的一份份信赖、一个个希望、一团团火种,带着藏区各族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动力,践行着“为农惠农”的金融初心。

(责编:申佳平、章斐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