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金融

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支持民企是银行业务转型发展的内生需求

人民网记者 罗知之
2018年12月28日17:11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接受人民网专访。

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稳增长、促创新、增就业、改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助力民营企业的发展,金融机构不断探索如何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提升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水平。

来自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建设之都的本土银行——上海银行先后发布“供应链金融助力普惠金融业务方案”、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发布“支持民营及小微企业30条”、走访沪上民企集团,倾力支持民企发展。截至10月末,上海银行民营企业人民币贷款户数占比达75%。

“支持民营企业是银行履行自身社会责任的必然选择,也是银行自身业务转型发展的内生需要。”日前,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如是说。

以下是专访实录:

记者:您如何看待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背后原因有哪些?

金煜: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普遍存在的全球性问题,融资贵的主因在于融资难,所以融资难、融资贵主要矛盾在融资难。现阶段,融资难之所以特别突出,有它阶段性原因,也有市场内外部原因。

从外部环境看,现阶段中小企业融资难与我国经济周期变化密切关联。目前,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普遍处于产业结构中低端的中小民营企业造成较大冲击。加之复杂的国际环境,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等对出口型中小企业进一步产生不利影响。

从经济学角度看,资源总是习惯于流向更能使其产生价值的领域,在某种程度上,这减少了流向民营企业的资源。

从金融机构看,顺周期思维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经济上行时,情绪普遍较乐观;下行时,风险不确定性大,融资难矛盾相较会更突出。在金融机构的各类客户中,中小微企业数量大、单笔业务金额小,信息不对称相对更突出;如果技术创新不能及时跟上,金融机构在既定的资源约束下,相较会选择较大的企业客户,进而造成服务中小微企业受到局限、信贷投放效率相对较低。

记者:目前,全社会方方面面都在合力支持民营企业,对金融机构而言,支持民企对自身发展又意味着什么?

金煜:对于民营企业融资难,既看到现阶段的问题和原因,也看到国家、监管的重视和金融机构的努力。银行是整个社会金融配置的重要参与者与执行者,支持民营企业是银行履行自身社会责任的必然选择,也是银行自身业务转型发展的内生需要。

银行传统依赖的国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融资,在经济转型、去杠杆、严监管的过程中,以后都较难拓展了,银行必须着眼长远,发掘未来的业务方向,提升自身服务各类经济主体的能力。

记者:在过往支持民营、支持小微、支持科创的过程中,上海银行取得了哪些成效?有哪些经验分享?

金煜:从数据来看,截至2018年10月末,上海银行民营企业人民币贷款户数占比75%;9月末,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2%、科创金融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2.6%,供应链金融投放量较去年同期增长72.2%。

数据背后是上海银行的一些探索。第一是抓好理念传导。提出了“不唯所有制、不唯大小、只唯优劣”的信贷文化,秉持“尊敬客户、尊重基层、珍惜每一次业务机会”的原则。通过强调顶层设计,注重体系化推进,打造良好信贷文化,传导支持民企的服务理念,不因外部经济变化有所动摇。

第二是抓好管理体系。一是在体制上,上海银行在全国城商行中率先成立普惠金融部,形成了总分支三级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旨在以专营体系建设为抓手,促进提升服务专业性和有效性;二是在机制上,结合市场和企业需求,不断推进完善信贷管理的全流程服务体系,在业务受理、客户评级、考核机制等方面,从有利于服务民企、促进公平信贷的角度出发;三是在制度上,更加明确地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在服务体系和信贷政策上加入了支持民营企业的明确“措辞”。

第三是抓好创新落实。在这一过程中,探索服务民企的新模式,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级。以服务科创企业为例,今年以来,上海银行与核心企业集团、科技园区相联动,通过设立“上银-临港科创金融示范区”、服务科技园区内高科技企业的专项合作机制,探索科创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新模式;以服务小微企业为例,我们一方面依托供应链金融,通过打造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聚焦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探索小微企业批量服务模式;另一方面创新银政、银税、银企合作模式,提升融资可获得性。

记者:近期,上海银行支持民企“实招”频出,包括推出支持民营及小微企业“30条”等,能否介绍一下其中亮点?

金煜:在制定“30条”时的考虑是既要切实支持好民营及小微企业,也要结合自身战略定位和特色,提升服务质量。对此,总体来看,体现了三大特点:第一,体现区域特点,聚焦长三角,聚焦科创中心。在整体工作推进中注重战略引领,根据自身立足长三角,做深做透的区域定位,将相关理念贯彻“30条”始终。

第二,体现整合特点,加强数据信息整合运用。针对当前民企信息获取难的问题积极探索,包括借助所处主要经营区域比较完善的信用环境,整合行内外大数据,包括工商、司法、税务、发票、人行征信、行内外黑名单等数据维度,提炼客户风险特征,研究建立风险模型,以此有效实现客户准入环节的风险预筛选,以及贷后自动生成预警信号等,推进解决好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第三,体现技术特点,推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一是转变过去银行传统放贷要抵押增信的习惯思维,根据很多小微企业是大企业供应链组成部分的实际,将应收账款作为有效的增信手段,通过线上供应链融资来支持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发展,加快构建形成线上线下多元化的获客渠道,实现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管理。二是结合区块链技术发展,探索通过相关技术的应用,解决供应链融资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处理、风险评估和资金管理等问题,创新风控模式,进一步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总而言之,上海银行推出的“30条”将着重突出“四个结合”,即科创、民营、小微三者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产品创新、经营模式创新、打造业务特色和实现工作目标相结合,流程创新、风险管理方式创新和风险管理的成效相结合。通过“四个结合”,全面提升我们服务民营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全面落实支持民营企业的各项举措及工作目标。

记者:上海银行现在将供应链金融作为战略重点之一,您也曾表示“供应链金融是手段,普惠金融是目标。”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上海银行为什么着力打造供应链金融体系?目前取得了怎么样的效果?

金煜:供应链金融是一种风险缓释的处理方式,有利于突破风险的管理门槛,去发展业务。但它的前提是风险要管得住,如果管不住,有可能成为放松风险的“借口”。想法在前,技术跟上,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前提是技术管控,这其中最核心的是风险管控,包括业务管理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时,不同的行业对我们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需要有把握了再去推广,而不是盲目制造新的风险。过去几年,我们在技术上的研究和进步,令我们可以成熟地去推广“线上”供应链金融。

上海银行积累了发展供应链金融的能力和基础。从实践角度看,现阶段从产品体系、客户储备、科技运用等方面具备了发展供应链金融的能力和基础。产品上,“上行e链”平台包含3大类15项产品,覆盖产业链及上下游客户从采购、生产到销售的每个交易环节;客户方面,聚焦生产制造、医药流通、工程建设、电子商务、国企央企等领域,储备了大量具备供应链金融需求的企业;科技运用上,产品深度结合了互联网技术,从开户、合同签订到放款,全流程线上,全渠道支持,并探索结合区块链技术,实现业务穿透至多级供应商,真正让服务更高效,让使用更便捷。

从推进成效来看,今年上海银行为一批行业的头部企业提供了供应链融资服务;与海尔集团达成了50亿的供应链金融合作意向,通过经销商预付款+货押模式,将为其1000余家经销商提供资金支持;创新与保理公司的合作,通过过桥资金pre-ABS的模式放款,这些信贷资金的投放,都是在资金监管下最终投向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目前该模式提供的放款金额达119亿元。

截至今年9月末,上海银行供应链金融投放量较去年同期增长72.2%,信贷投放结构中增量的31.6%投向了供应链金融客户,相关客户数增长了16.7%。

(责编:马昌、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