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获改革先锋称号 被赞“科技产业化的先行者”
2018年12月18日上午10时,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党中央、国务院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并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其中,联想控股董事长、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作为“科技产业化的先行者”荣获改革先锋称号。
柳传志是联想控股董事长、联想集团创始人,1984年,他从科学院的技术员转身,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代企业家。《见证:我亲历的改革开放》一书中,称柳传志为“中国著名企业家、投资家”,并对他的这段创业经历有完整描述。
时代可能要变了
1978年,34岁的柳传志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所担任工程技术员。改革开放的消息传来,柳传志隐约地意识到,时代可能要变了。
计算所是当时中国最权威的计算机研究专业机构,但是举全所之力研究出的大型计算机,要300多平方米的房子才装得下,每秒千万次的运算速度,也与国际水准相差甚远。柳传志很着急:“在科学院,尽管我做出了科研成果,但成果本身不能变成生产力。”
真正的变化出现在1984年
对柳传志来说,真正的变化出现在1984年。在那之前,已经有科研人员在中关村办服务公司,用知识挣钱。这对科学院的技术人员刺激不小。
计算所也拿出了20万元启动资金,创办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也就是联想集团的前身。最初的办公地点在计算所的传达室,公司只有11个人,柳传志由此转型。
办公司和搞科研根本是两码事。虽然背靠着中国最权威的计算机研究机构,但是柳传志也摸索了好久。甚至摆摊卖过电子表、旱冰鞋。柳传志被质疑,为什么不选技术优先?
在他看来,企业发展路径的选择跳不出当时的发展阶段,生存的压力远大于其他。“有很多人不理解,认为我们不重视技术,其实在当时我们没有任何资金来源。替人家卖东西,了解什么叫市场,学习做企业的一些基本规律,同时积累资金,最终目标还是希望有我们自己品牌的电脑。”
研发自己的品牌,迎接更大的挑战
研发自己的品牌电脑,联想采取了“三步走”战略:先做代理,再引入自己的生产线,同时用做代理赚的钱搞研发。
有了自己的品牌,联想却迎来了更大的挑战。《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发布,中国进口电脑关税从200%降到26%,IBM、康柏、惠普等国外的电脑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这真是“小舢板”和“航空母舰”的较量!当时,联想及时展开了一场降成本、提质量的阻击战。
柳传志感叹道:“1993年那一年,我们这个行业的国产老大哥长城计算机,一年就被冲垮了。面临那个形势,我们把自己原来存在的问题好好地理了一遍,大规模进行改组,当时有点豁出去的劲头。假如中国没有联想电脑,以外国电脑为主的话,就会落后一个环节,而且价格会贵很多。有了自己品牌的电脑,使得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大大地往前推进了一步。”
开启向世界进发的战略
2004年底,联想集团开启向世界进发的战略,一举以17.5亿美元收购了总资产4倍于己的IBM个人电脑业务,这场“蛇吞象”的跨国并购,被称为“中国企业第一宗大型跨境收购案”。柳传志回忆,这次并购最大的“得”,在于极大地缩短了联想国际化的时间。富有戏剧性的是,20年前,柳传志和他的伙伴们正是以IBM的代理商开始了创业的历程。
2008年的金融危机,算得上是中国企业积极参与海外并购的起点,2016年,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金额超过国企。在并购中,中国企业读懂了市场,也逐步获得了世界的尊重。
联想控股进入投资领域
2001年,联想分拆,柳传志带领联想集团的母公司联想控股进入投资领域。
2015年6月29日,联想控股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目前已是国内最大的多元化投资集团之一。
联想控股的战略投资除了传统的IT产业,还覆盖金融服务、农业与食品、新材料等板块,财务投资在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拥有丰富的布局。从传统电脑行业的较量,到基于互联网大发展的竞争,在柳传志看来,技术变革让这个时代迎来大的拐点,是挑战,更是机遇,“移动互联网出现以后,它就会跟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数字能源结合起来,一结合起来就不得了,等于是两个正能量结合到一起,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其实一个国家的强弱,最后还是取决于科技力量的强弱。”
柳传志心里对以前“只有中国制造,没有中国创造”的说法很不服气,他认为只是当时火候没到,“今天的民企,特别是做互联网服务的这几家,已经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提前做很多布局,所以我觉得除了国家单位注重科技力量的研发之外,要特别发动民营企业对科技的重视。”
从咬牙走出科学院的大门开始创业,到经历商海沉浮,柳传志已年逾古稀,但聊到核心技术和不断创新,他眼底依然泛着青春的光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