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购数量规模参与企业均创下历史纪录 今年成上市公司回购大年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杨欣)截至11月9日,A股市场共有557家公司实施了股票回购,累计回购40.5亿股,累计金额达343.16亿元,回购家数、回购股份数、回购金额三大数据均创下A股历史纪录。
11月9日,证监会、财政部、国资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根据其中条款,四类公司有望增强回购动力。
主动式回购数量明显增加
11日晚间,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公告,洪汇新材、富祥股份、万达信息3家公司发布回购预案,雄韬股份的回购方案获得股东大会通过,世纪华通则发布首次回购股份公告,于9日通过集合竞价耗资2.13亿元,回购1075.7万股。
截至11月9日,A股市场共有557家公司实施了股票回购,累计回购40.5亿股,累计金额达343.16亿元。
记者梳理发现,根据上市公司发布的回购方案金额上限,回购上限可达1257.4亿元,若剔除目前已经回购的金额,仍有914.24亿元回购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A股市场的被动式回购次数要多于主动式回购。据安信证券统计,2010年至2018年,A股市场上共发生了2867次回购,其中股权激励回购(被动式回购)共计1597次,普通回购(主动式回购)为1270次,被动式回购占比达到了55.7%。
而此次回购中上市公司为增强投资者信心或为开展员工持股计划等而实施的普通回购案例数明显增加。仅以今年10月27日以来发布回购公告的公司来看,绝大部分公司回购动因是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有信心。
国盛证券预计,从市值管理角度看,未来主动式回购可能为A股提供千亿元左右的增量资金。
哪些公司在进行回购?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个股回购能力高低的判断,一般来说可以通过资产情况和现金流情况来判断。
截至2017年底,上市公司整体拥有企业自由现金流4.2万亿元。分行业看,银行和非银企业持有自由现金流较多,共计持有4.18万亿元,石油石化、煤炭、食品饮料、通信、建筑、钢铁、建材、家电等也拥有较多的自由现金流。地产、公用事业、电子、交运、电力设备等行业的自由现金流情况比较紧张。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回购预案通常短期对股价具有提振作用,但长期来看并没有明显规律。只有当估值低于合理价值且公司未来有比较好的发展时,公司的回购行为才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对此,安信证券指出,公司回购股份之后,其股价的涨跌情况不仅会受到回购金额大小、回购股份占总股本比例等指标的影响,同时也与公司所在的行业、公司经营业绩等其他因素息息相关。如果公司自身经营情况没有改善,那么从中长期来看,回购也无力挽回股价颓势。
此外,回购计划能否真正落实到位才是最关键。记者发现,一些已公布回购意愿的上市公司迟迟不见动静。数据显示,今年发布回购公告的公司中,有312家尚未有实质回购进展,有的涉及公众股份回购,多数则是对限制性激励股份的回购。
北上资金对沪市互联互通标的
平均持股比例创历史新高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杨欣)尽管上周北上资金净流入A股节奏放缓,净买入金额从前一周触及历史高位回落至51亿元。不过,对应到各个板块中,北上资金对沪市互联互通标的平均持股比例史上却是首次突破1%。北上资金的投资方向仍然是“业绩为王”,除了在主板加仓酒类医药减持电子和地产股之外,还逆市加仓了不少创业板龙头股。
今年以来,A股市场维持调整行情,但外资机构似乎对中国股市的投资机会较为看好,包括桥水和高盛的知名机构,在公开场合一致认为A股投资机会快到了。
投资方向上,主板方面,北上资金依旧最偏好金融股龙头,中国平安作为成交活跃股上周累计获净买入8.69亿元。不过,其他金融股增减持出现分化。北上资金还延续了“吃药喝酒”加仓模式,贵州茅台、恒瑞医药再度获同时加仓,五粮液、洋河股份等也获增持。此外,北上资金对创业板也并不排斥,并且加仓创蓝筹。与之相反的是,电子股、地产股被密集减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