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金融

5月社融增量“腰斩”专家:受强监管和债券违约潮影响

2018年06月13日04:43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6月13日电 (记者李海霞)12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数据显示,5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3%,增速和上月持平。新增人民币贷款1.15万亿元,同比多增405亿元;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608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023亿元,与4月末新增1.56万亿元的规模相比,5月增量几近“腰斩”,创22个月以来最低水平。

从结构上看,社会融资中仅股票融资正增长:外币贷款减少228亿元,委托贷款减少1570亿元,信托贷款降低904亿元,未贴现承兑汇票减少1741亿元,企业债券减少434亿元,股票融资增长438亿元。

多位专家表示,表外融资持续萎缩是社会融资增量“腰斩”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5月债券违约等信用风险事件频发,企业延迟或取消发债情形增多,也成为社会融资增量创新低的重要原因。

强监管施压 融资回表是大势所趋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在去通道、加强表外融资管理的背景下,表外融资存量出现下降趋势,融资回表、非标转标仍是大势所趋。

数据显示,5月当月委托、信托、未贴现承兑合计减少4215亿元,其中委托贷款从年初以来持续负增长,年初至今累计增量为负6365亿元;信托贷款从3月以来持续负增长,累计增量为负240亿元;银行未贴现承兑汇票当月新增负1741亿元,累计增量933亿元,也远低于过去5年同期均值。

中金固收分析员陈健恒认为,年初以来金融监管全面封堵非标融资、通道业务,同时通过上浮存款利率上限、降准、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扩容等手段,堵“后门”的同时开“正门”,以支持实体贷款和债券融资。但在严监管的背景下,原有的非标融资转至表内贷款、债券的过程存在一定难度,整体社融增速仍将趋于下行。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5月社会融资新增规模数据大幅低于市场预期,主要是受到了监管信号的强化和资管新规落地的短期影响。

“很多银行金融机构正在监管准备过渡期,因而银行信贷能够承受的资金有限,企业融资渠道陡然受限,新的融资通道短时间无法开展。”曾刚说。

债券违约潮袭来 企业直接融资下降

此外,数据显示,5当月企业债券融资减少434亿元,为去年7月以来首次出现负值。专家表示,这主要受信用违约冲击影响。

陈健恒表示,由于4月以来信用违约风险上升,信用债发行困难,企业发债净增量首度转负。

据统计,截至2018年5月21日,2018年信用债市场已有20只债券违约,涉及11家发行主体,债券余额176.04亿元。除去此前已经发生过违约事件的5家主体——春和集团、大连机床集团、丹东港、川煤集团、中国城建外,今年又新增了6家违约主体,分别是亿阳集团、神雾环保、富贵鸟、凯迪生态、中安消和上海华信。

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师姜超指出,今年将出现自信用债打破刚兑以来的第二轮违约潮,本轮主要驱动因素为再融资压力导致的外部现金流萎缩。

“去年以来金融去杠杆,IPO、定增等接连受限,非标被堵、债券难发,融资环境明显收紧,上市公司尤为明显因而首当其冲。”姜超指出,在去杠杆背景下,清理影子银行、避免大水漫灌是必然的选择,融资环境难松,也就意味着违约潮只是开始。

温彬表示,为了合理引导市场预期,防止金融机构重新过度加杠杆,预计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组合,保持流动性充足和市场利率水平稳定。同时,仍有可能进一步采用差别化准备金和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责编:白宇、李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