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金融

北京市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首破万元

李瑶
2018年01月30日08:00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连续7年快于全市农民。”日前,市人大代表、市农委副书记康森告诉记者,2016年,全市精准识别认定了低收入农户7.26万户,低收入村234个。2017年,通过扶持产业帮扶一批、促进就业帮扶一批、山区搬迁帮扶一批、生态建设帮扶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社会力量帮扶一批的“六个一批”精准帮扶措施,本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98元,首次破万元,同比增长19.4%,快于全市农民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

  这两天,密云新王庄村、西白莲峪村的农民们正忙得火热,将一车一车的土鸡蛋、腌酸菜、木耳发往城里。带来订单的是一个叫“密农人家”的电商平台,从2012年创办初期不足百万元的销售额,到2017年销售额已达2900多万元,这个平台带动了千余户密云农户增收。“一年时间,我们家年收入从1万元增加到了3万元,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新王庄村种植木耳的低收入农户吴连成说。

  新王庄村是本市的低收入村,也是水库移民村。全村低收入农户达73户,占到全村的二分之一。吴连成家就是其中之一。以前,新王庄村并没有什么产业,吴连成靠着自留地里的几亩果树为营生,一年到头收入不超过1万元。

  2017年年初,一系列的低收入产业帮扶措施在新王庄村落地。密云区农业服务中心的专家下村,带来了一个帮扶项目——栗林木耳种植。“深山栗林下栽种的木耳,不仅接近野生生长环境,能享受微量元素丰富的土壤滋养,又可以受到林荫庇护。”专家说。与此同时,返乡青年孔博创办的“密农人家”电商平台与村民们对接,收来农户家生产的鸡蛋、木耳等优质农产品,打造“优质、新鲜、放心”的品牌形象,因为质量好,订单络绎不绝。

  种植有专家指导、销售有平台,吴连成和其他村民们动了心,加入到“第一个吃螃蟹”的队伍中,成片的菌棒种在地里。上堆发菌、散堆排场、起架管理、防治病虫害……在专家的指导下,吴连成们精心地伺候着这片木耳地。去年秋天,木耳丰收了,通过“密农人家”平台,吴连成卖出了985斤木耳,高于市场价格30%,共收入3.25万元。“没有帮扶项目、‘密农人家’,我们这些低收入农户都不敢想,一年能赚这么多钱!”他说。

  包含新王庄村在内,“密农人家”对接密云区4个低收入村开展帮扶,全年累计销售农产品1800吨,实现销售额2980万元,带动460户农户增收。

  帮扶增收,京郊各个村庄都有精彩故事。在房山区霞云岭乡上石堡村,村里利用翻泉沟自然片的20套闲置农宅打造高端民宿,全村71户低收入户收入超过了标准线;在大兴区长子营镇小黑垡村,林菌种植、残联增收基地、平原造林、环境整治等绿色、公益岗位等各类帮扶项目,带动全村上百个低收入劳动力就业;昌平区建立低收入户“一户一台账、一户一方案”的就业援助档案,并创新办法将低收入农户就业帮扶与创业导师培养有机结合,精准定制就业培训计划,提升低收入农户就业能力。

  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本市将坚持精准帮扶的基本方略,稳步实施“六个一批”精准帮扶措施,深入推动各项帮扶政策落实到村、到户、到人,进一步夯实低收入农户增收基础,确保“十三五”期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农民平均水平,在本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责编:李栋、赵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