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金融

2018年沪指能否涨过4000点?

2017年12月29日08:21 | 来源:广州日报
小字号

2018热点展望

2017年蓝筹股坚挺,十家公司市值增加值就超过A股全年市值增加总和。而中小盘股“黑天鹅”不断出现,中证1000指数全年跌幅超过18%。两市超过75%的个股市值缩水。

展望2018年,机构分析称,A股震荡上升的概率大,但空间有限。其中,制造升级、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和进口替代四大领域机会或相对明显,主要涉及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电子设备、食品饮料等板块的龙头股。

文/表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忠安

昨日,在白酒、有色等资源股带动下,沪指报3296.38,上涨0.63%,成交量明显放大。有分析指出,28日茅台提价以及铜价大涨给市场增加了人气。

境外资金增配中小创

昨日创业板指数报1745.02点,跌0.01%。不过,有数据显示,在今年三季度以来创业板震荡行情中,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北上资金开始悄然增配。截至目前,中国香港地区机构投资者持有创业板股票市值为131.73亿元,较7月上升29.87%。同时,北上资金持有创业板股票数量上升迹象也比较明显。截至目前,香港机构投资者持有创业板股票数量为6.91亿股,较7月上升24.80%。

光大证券分析师张安宁表示,目前创业板整体估值已经回落到历史均值以下,在2018年更加具有相对价值,或将迎来慢牛行情,而相应时点或在明年的3月或4月份。

贵州茅台市值增长最多

今日是A股2017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2017年A股“二八分化”严重,截至昨日收盘,沪深300涨幅为21.41%,上证50指数上涨25.02%。而中证1000指数下跌18.07%,创业板下跌11.06%。剔除2017年以来上市的次新股以及全年停牌的个股外,3013只股票截至12月28日收盘的市值为53.03万亿元,较2017年初的50.42万亿元,上涨2.61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工商银行、贵州茅台、中国平安、招商银行、顺丰控股和美的集团等15家公司市值增加均超千亿元,合计增加3.25万亿元。而增加规模较大的前十大公司合计净增市值2.68万亿元。这也意味着,这10只个股已然贡献A股全年全部的净增市值。

在个股方面,贵州茅台拿下市值增长冠军,年内市值飙涨4830.58亿元;亚军由工商银行拿下,市值增加4664.29亿元;中国平安摘得季军,年内市值大增3808.76亿元。

而中小盘股则遭遇“杀估值”。剩下的2261家公司市值合计萎缩了6.46万亿元,城投控股市值从年初的657.41亿元下降到最新的222.35亿元,降幅达56.78%。

大市展望

明年沪指

过4000点有难度

2017年A股结构性行情淋漓尽致,而对2018年A股大趋势,机构们显得依然谨慎,市场或继续维持震荡走势,上涨空间来自上市公司盈利驱动。其中,广证恒生分析师苏培海认为,2018年上证指数区间预计为3200~3800点。

东北证券预计明年A股有望上探到4000点。总体而言,多数机构认为,沪指上4000点有难度。

“我们认为流动性将维持中性,比大部分投资者预期的中性偏紧将有所缓和,因此,2018年流动性将成A股的核心变量。”广发证券分析师郑恺表示。

山西证券分析师麻文宇表示,2018年A股风险偏好需要时间修复,将呈现区间震荡格局,缺乏单边大幅上涨动力,但下行空间同样有限,以结构性交易机会为主,企业盈利结构性改善则是市场上涨的原动力。其中,一季度行情有望重现,可以积极布局。二季度后关注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对于市场流动性的冲击,重视风险。麻文宇建议投资者选择中长期景气向上的好行业,挖掘业绩稳健、增长可持续的好公司。

国信证券燕翔也预计,2018年全年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相比2017年有所下滑,A股整体再进一步大幅提升估值的可能性并不大,“我们预计这个空间约在10%到15%。”燕翔称,若按3300点重心测算,明年指数最高有望涨到3800点。

投资机会

明年大消费仍是投资主线

分析称,A股投资方面,制造升级、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和进口替代四大领域机会或相对明显,主要涉及A股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电子设备、食品饮料、医药医疗和高端装备等板块。其中,大消费仍是最大的主线。

“‘大白马’消费细分寡头,将是长期大牛市;其他的股票就是震荡市。”万联证券首席投资顾问古振华告诉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他指出,当前强者恒强,买龙头才是正确的方向。

华泰证券分析师曾岩也表示,预计2018年利率水平将在高位震荡,十年期国债利率中枢将高于今年,叠加通胀水平逐渐上行,消费行业享受盈利向上的持续性和防御属性,将具备较优的配置价值。

不过,广证恒生分析师苏培海指出,从中长期角度看,龙头白马行情仍将持续,但部分白马股在经历较大幅度上涨后,估值已经处于较高位置,明年龙头股行情可能开始出现分化。

广发证券分析师郑恺认为,今后“补短板”将成发力点,行业与主题配置要拥抱“质量改革”,如专用设备、电子、电气设备等存量供给优化中的“工业技术改造”,机械、化工等优质供给以及零售、医疗等消费升级。

(责编:李栋、赵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