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金融

“诺奖”让行为金融“火了” 学者:它是“带人味”的学问

2017年12月05日14:36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12月5日电 (记者陈孟)当你做出行为决策时,你真的是理性的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塞勒说:“除了极少数情况以外,人们不按照理性的经济学模型行事也不会致命。”作为行为经济学的重要学者,塞勒开创的行为金融也因“诺奖”进入更多普通人的视野。

行为金融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门学问对于普通人有什么帮助?曾与塞勒共同发表论文的北大经济学教授唐方方近日接受了人民网专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这位“诺奖”得主的理论体系。

2017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芝加哥大学金融和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以表彰其在行为金融领域的贡献。

这位“另类”经济学者在1974年获得了罗彻斯特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从此开启了行为金融的研究之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曾被一众经济学者视为“学术叛徒”,这主要源于行为金融对传统经济学及其基础假设的影响。

“传统经济学一个重要的假设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这是为了便于经济学的分析,但它脱离了实际。”唐方方表示,经典经济学假设的效益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在现实中其实是不可能发生的。

唐方方认为,行为金融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有人味儿”的,放宽了理性人的假设,将社会因素、个人认知和情感因素考虑在内,去研究人们的经济决策,而不是局限于“脱离实际的数字游戏”和迷恋搭建模型。

他举例说,比如“展望理论”(prospect thoery)指的就是在考虑到一项选择风险的时候,其行为倾向是可以预测的。

假如在赌场上,你已经赚了1000元,现在有两个选择,A是拿着1000元立刻回家;B选择是再赌一次,1/3的概率是你可以赚到2000元,而2/3的概率是输掉这1000元。通过实验发现,大部分人会选择A。

假设另外一种情况,还是在赌场上,你很不幸刚刚输了1000元,接下来又有两个选择:A是直接回家走人,则总共损失1000元。B选择是再拿1000元赌一次,那么有1/3的概率你这一次赢回2000元,而2/3的概率是这1000元也输掉。通过实验发现,大部分人这次会选择B。

这就说明,当人们在确定自己已经获得收益时,会变得厌恶风险,从而变得保守和谨慎。而在面对损失时,会变得更加大胆,不再那么在意风险。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赌场上,输的越多的人,越是继续赌下去。

也正因为行为金融强调人的“非理性”,这使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饱受非议。

“行为金融长期受主流经济学排斥乃是自然而然的,”唐方方说,“人们有追求秩序的天性,经济学家更是希望把世间一切都纳入理性的秩序之中。行为金融关注的恰恰是人们哪些不可理喻的行为,这些行为难以纳入理性的秩序中。”

唐方方认为,行为金融与普罗大众是最相关的,因为它就在“生活的边上”,而不是在象牙塔里面。“它从对人的行为观察里提炼出来,在学术上进行深入分析后,再把结果反馈给人,对人们提出建议。”

历经30多年,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开始这一理论,塞勒终于凭借其的研究贡献摘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唐方方认为,在为今年的诺奖欢呼之余,还必须直面充满挑战的前路。值得欣喜的是,行为金融因“诺奖”获得更多人的关注,但同时也容易引发大众的误解。

“现在国内很多关于塞勒的报道都是不准确的。”唐方方说,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点行为金融,从而真正走近这门“有人味”的学问,了解它如何以人和人的行为规律为基础,试图描绘这个世界。

(责编:王政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