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金融

“农信选择了我,是信任;灾难选择了我,是经历”

——记四川巴中农信人杨成益

杜代余
2017年12月05日14:08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一次机会,孕育了他26岁以后的农信情怀;一场意外,改变了他61岁以后的人生轨迹;一份信念,书写了他40年厚重的农信人生。他,就是坚守农村、奉献“三农”的巴中农信人——杨成益。

农村金融责任大 一片丹心献“三农”

1977年,经历了7年军营锤炼的杨成益转业回家,成为了巴中清江镇农村信用社的一名普通员工。当时的农村信用社,一间老屋,一张木桌、两把竹椅、一架算盘、几册账本、一个挎包。

“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安全基本靠狗。入股、存款、放贷、收息,金额大多只是几元几角……”想起那段经历,杨成益很心酸却洋溢着一脸的兴奋。是的,这山爬了爬那山,这家走完走那家,每个月都要在山林田地来来往往。有人把他叫“量天尺”,有人叫他“活地图”,更有人把他叫“挎包银行”。

善解人意,坦诚待人,一心为农。和杨成益打过交道的人都这样评价他。年近七旬的村民杨秀清因为他的劝导曾三次贷款。第一次是上世纪70年代,杨秀清的两个娃娃上学没学费,正在弃学还是续读的犹豫时刻,杨成益劝导说,“宁可穷一时也不穷一世。娃娃读书是大事,学业有成了,一年就捞几个翻番。还是贷5块钱吧。”第二次是上世纪80年代初,杨秀清外出打工缺路费,“现在外面好挣钱,您是个勤劳又能吃苦的人,正月间出门,腊月间回来就是一大笔钱了。还是贷200块钱吧。”第三次是发展产业搞种养结合,“这个生意可以做,信用社出本钱赚利息,您做生意赚大钱。奇章这地方,水源好,适合稻田养鱼、拦河养鱼、塘库养鱼,塘埂种枇杷等水果,水果树下种蔬菜。塘泥可以给果树追肥,蔬菜可以喂养肥鱼,水果又可以卖钱……还是贷5000块钱吧。”当时的杨成益虽然说不出什么循环农业、三农问题等高深的理论,但因为他对待客户和老百姓执着的诚意,人们又称呼他为“杨诚意”。

“作为农信人,他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把热血和青春奉献给了农信事业”,同事这样评价,“特别是他遵规守纪、恪守廉洁。在他的个人档案中没有一次违纪记录,没有一笔违规贷款,没有一笔坏账损失!” 临退休时,杨成益吐露心声:“我们农村信用社的钱是储户的,我们好比管账先生,代国家帮储户管好账,理所当然,责任大呀!”

退休后,杨成益依然保留着工作时那份执着和热情,默默地为农信社组织存款、营销贷款、宣讲金融知识。当被问“为什么这么傻,为什么这么痴,退休了还这样折腾自己”时,他微笑着说:“我是农信人,农信社是我的魂,我只要活着,就要为农信社多做一点。”

秉持诚信还子债 坚强托起农信梦

2012年,61岁的杨成益膝下独子罹患癌症,疾病如晴天霹雳打破了一直平静、和谐的普通家庭。他倾尽一生积蓄,带儿子辗转全国各地寻医救治。2014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间悲剧在杨成益的家庭上演。

这场意外,改变了杨成益后半生的命运。儿子离世,儿媳离家出走。给杨成益唯一留下的是,家庭支离破碎、近20万元的外债、嗷嗷待哺的两个孙儿、体虚瘦弱的老伴和瘫痪在床的 90多岁老母亲。

村里人都劝他:“债是你儿子生前欠下的,人都死了,还还什么债?反正人家又没来逼债!”还有人劝他:“世上只有父债子还的情理,人间哪有子债父还的常理?”“您已经都经历了‘晚年丧子’的苦难,何必还还债?”听到旁人的劝解,看到可怜的孙子、呻吟的母亲,又想到背负的外债、诚信的品质,他满眼沧桑,难以取舍和决断。但经过反复斟酌和痛苦的煎熬,他毅然卖掉了家中唯一房产,首先偿还了儿子在信用社的贷款。然后一家五口蜗居在仅30平米的简陋屋子里,省吃俭用,起早贪黑,靠着拾掇废旧破烂和退休工资坚持还债。

有人说他是自讨苦吃。杨成益却平淡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农信人讲诚信,我不能拖后腿,只要能还清儿子的债务,苦点累点也值了”。他还劝导其他同事:“农村信用社选择了我,客户选择了我,这是信任;灾难选择了我,打击选择了我,这是经历。农信社经营的就是诚信,最需要的也是诚信。新时代,我们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能够生存下来,靠的就是诚信!”

不忘初心念党恩 风雨之中显党性

2016年12月19日下午5时许,凛冽的寒风卷着密密麻麻的细雨,大街上几乎没有行人往来。然而,就在这时,“砰砰砰”三下敲门声,打断了正在进行的巴中农商银行清江支行召开的支部会。

“陈书记,听说都要补缴党费,您咋不通知我喃?”一看到杨成益外套满身浸润,裤管上还溅上了不少泥浆,陈忠华急忙把杨成益搀扶到椅子上,一边找毛巾擦拭一边解释,“老杨同志,这是谁给您透露的嘛?支部已经决定了,大伙儿帮您缴。”

一听到这话,杨成益突然提高了嗓门,“陈书记,您们这么做,咋要得嘛,是要剥夺我党员的权力和义务哟!”话音未落,他已解开了胸前的纽扣,郑重地从怀里摸出一个已褪色的布帕,在手掌上慢慢展开,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成一个棱角形,一边打开卷成筒的钞票一边数着“一百、两百……二十、三十……两角……总共635元2角,这是我该补缴的党费,我的党费必须由我自己缴。”这掷地有声的话语仿佛瞬间凝固了会议室的空气,安静得几乎能听到钢针掉在地上。补缴完党费,杨成益才释然地走出了会议室。在场的12名党员伫立在会议室门口,静静地望着杨成益远去的背影,许久未说一句话。这是一堂多么生动的党课啊,清江支行党支部室内室外都在受教育,大家感慨万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

60多年来,老一辈农信人深深扎根在巴山大地,倾情服务“三农”,用足迹丈量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筑起了一道坚挺在大巴山上的巍巍脊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巴山儿女,孕育了世世代代在这里奋斗不止、生生不息,亦如杨成益这样忠诚、正义、诚信、坚韧的巴中农信人。也正是靠着这份薪火相传的精神品质,才铸造了巴中农信今天的成就与辉煌。截止2017年10月末,巴中农信(农商行)存贷款规模达672.4亿元,占全市1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的36.3%;拥有客户340余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89.2%,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老百姓自己的银行”。

巴中农信(农商行)1500余名干部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满腔热血和青春倾注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用真情为老区人民绘制了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美好蓝图,用辛勤书写了巴中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华丽篇章。扎根在这片深厚肥沃的红土地,巴中农信人将继续弘扬“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进、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发扬四川农信优良传统,合力唱响“在农信、爱农信、干农信”的主旋律,戮力同心,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再作新贡献,奋力谱写金融支持巴中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为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巴中办事处党委书记)

(责编:贾玥、曾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