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金融

仅几千元利润  规模10亿以下的公募靠什么生存?

2017年12月04日07:58 |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小字号


  就生存之道而言,基金公司亦是如此。

2017年进入最后一个月份,证监会最新数据显示,还有49家公募基金公司正在排队等待成立。但先行者却有相当一部分生存窘迫。

规模小产品少

截至2017年12月1日,《国际金融报》记者据Wind数据统计,122家公募基金公司(包括有公募牌照的券商资管在内),有8家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不足10亿元,堪称“迷你”基金公司。其中,华宸未来基金规模仅有0.17亿元,恒生前海基金、南华基金规模不足3亿元。

规模如此袖珍,产品也只有寥寥几只。华宸未来基金、恒生前海基金、南华基金、中航基金四家基金公司目前都只有一只基金产品(合并基金数量,下同)。

从基金公司成立时间来看,恒生前海基金、南华基金、中航基金都成立于2016年,成立时间较短,产品和规模发展较慢也情有可原。然而,比较令人诧异的是华宸未来基金,华宸未来基金于2012年6月20日成立,但目前的仅有一只基金,规模仅有1700万。成立5年,该公司也只有在2013年三季度规模大幅增长,最高2.40亿元。

该公司股东由华宸信托有限责任公司、韩国未来资产基金管理公司、咸阳长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组成,公司性质为中外合资企业。

2012年6月20日成立以来,该公司仅发行过两只基金,一只为华宸未来300(LOF),另一只为华宸信用增利债券。其中,华宸未来300(LOF)已于2016年4月清盘。清盘后,华宸未来仅剩下一只基金,即成立于2013年8月20日的华宸信用增利债券。

然而,该基金也处于濒临清盘的边缘。基金2017年的三季报显示,华宸信用增利债券目前基金规模仅为0.17亿元。

当然,也并非所有新成立的基金都是业绩不好。例如,恒生前海基金成立于2016年7月1日,是我国首家外资控股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港资占七成,注册资本金2亿元。股东结构为:恒生银行持股70%、前海金控持股30%。旗下只有一只主动管理型基金——恒生前海沪港深新兴产业基金,得益于今年港股的强势,成立以来净值已经上涨7.44%。

管理费入不敷出

基金公司2017年半年报显示,4000多只公募基金半年合计为投资人带来盈利接近1000亿元,基金公司半年收取管理费264.1亿元,而这些规模迷你的基金公司,管理费却是少得可怜。

华宸未来基金和中航基金收取的管理费连百万都不到,其中中航基金61.01万元,华宸未来基金上半年仅仅收取了6.91万元的管理费。如果从基金公司的挣钱能力——管理费情况来看,华宸未来基金可谓是史上生存最艰难的基金公司。

而利润方面,截至三季度末,新成立的恒生前海基金亏损190.26万元,中航基金的利润为294.29万元。更有甚者,华宸未来的利润仅为2585.59元。

从基金公司收益情况来看,2017年中报显示,华宸未来基金的总收入仅为30.64万元,总费用为14.34万元,净收益为16.3万元。

尽管基金收益为正,但是根据基金业协会公布数据,目前华宸未来基金共有34名从业人员,仅仅一只基金的运营收入,半年收上来6.91万元的管理费,16.30万元的收益,2500多元的利润,如何来养活基金经理和各部门的专业人士?

“一般来说,基金公司入不敷出往往是靠大股东接济,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一直需要大股东输血,是很难维系的。未来看的话,要么基金公司更换管理层,要么就是股东主动放弃。”一位基金分析师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在该公司官网上,对外宣称:秉承“规范创造价值,创新推动成长”的经营理念,贯彻投资人利益优先原则,树立长期价值投资理念,专心致力于细分市场的经营战略,从公司品牌、运行机制、企业文化和团队建设等方面构筑公司核心竞争力,努力做到“沉得下来不浮躁,专得下去不浮浅”,将公司打造成为受尊重的资产管理人。

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业绩上看,显然华宸未来基金的发展路径并没有达到公司的希冀。

人才成短板

“运营基金公司成败与否,人才是关键。”该基金分析师告诉记者。

“基金公司规模一直做不起来,主要是跟人才有关,很多基金公司配置的人员没有发行产品的能力,所以监管层也不会批复申报的产品,所以无论是近一两年新成立的基金公司还是正在准备成立的基金公司,提前做好人才配置是极其重要的。”

而人才的竞争也异常激烈。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11月10日宣布将外资投资包括基金公司在内资管机构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业内人士表示,“对外资而言,公募开放已经进入2.0时代,和2002年首次允许外资进入已经完全不同,未来对人才争夺可能是外资布局国内基金市场的重要方式。”

除了人才,基金市场的竞争者也在不断增加。根据证监会的最新数据,截至11月24日公布的情况,有49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在排队设立,目前本源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湘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已经获得第二次反馈意见。

如此之多的新公募公司设立,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竞争可想而知。

2016年,首家“私转公”的公募基金——鹏扬基金的设立,吸引了不少大型私募的焦点。

“我们已经准备了多年,相比较私募主要靠产品业绩的盈利模式,公募管理费的收入很具有吸引力,所以一直以来,公司在硬件、软件、和人员配备上,都在按照公募机构的标准准备,未来只要拿到公募牌照,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开展业务。”此前,一家打算申请公募牌照的私募机构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基金公司的注册资本低,管理资产规模却可以很高,管理费的收益是其他金融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导致各路资本想要进入公募基金市场。”该基金分析师表示。

产品同质化也是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上述基金分析师认为,“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寻找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未来是新公募基金公司发展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记者发现,新成立的基金公司也确实在寻求新的方向。

譬如,汇安基金在2016年成立之后,抓住今年的公募FOF元年机遇,申请发行首支货币FOF基金,成为行业内的一项重大创新,虽然现在尚未获得证监会的批复,但也确实吸引了业内人士的注意。

(责编:李栋、赵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