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金融

25家银行卷走A股超4成利润 专家:“暴利”只是错觉

2017年11月11日01:19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11月11日电 (记者李海霞)在A股市场,银行板块一直是“赚钱大户”。前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共实现净利润约2.56万亿元,其中25只银行股净利达1.13万亿,占比约44%,银行业亮眼的“成绩单”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平均日赚近41.5亿元

10月30日晚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江苏银行、无锡银行、贵阳银行10家上市银行集中披露今年三季度报告,至此,25家上市银行三季报已披露完毕。

数据显示,1-9月,25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1321.8亿元,平均日赚近41.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97.5亿元,同比增幅4.60%。

除华夏银行与江阴银行外, 23家A股上市银行1-9月净利润全部实现正增长。贵阳银行净利润增速最高达18.13%,南京银行、常熟银行、宁波银行、招商银行、江苏银行、无锡银行、杭州银行等6家银行净利润同比增幅亦超10%。

“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利润总量是比较大,这主要与中国银行业的庞大规模相对应。”长沙银行战略办主任王礼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规模为232万亿元,在全球排名第一,是美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近2倍,日本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的近5倍。

据王礼介绍,2016年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155.99万亿元,其中通过银行贷款形式投放的占到7成以上,直接融资不到3成,这7成中上市银行又占到80%以上,上市银行利润总额较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银行业净利差相对合理

从占比来看,上市银行数量仅为25家,占所有A股企业总数的比例不足1%,但其净利润却占据了A股利润的“半壁江山”。

“乍一看这个数字,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错觉:认为银行业‘暴利’,或者说是实体经济不赚钱,钱都被银行刮走了。”王礼表示,25家上市银行和A股上市公司并非一个比较量级层面。

王礼认为,A股上市银行虽然只有25家,但其资产规模和利润总量约占到全国银行业的60%以上。另外,考虑到我国直接融资规模相对不高,可以说上市银行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整个金融业。而A股上市企业3500家,只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很小部分,两者不是一个层面的比较。

银行业“暴利”观点由来已久,利差高成为了中国银行业被看做一直处于“躺着即能挣钱”状态的重要原因。

在王礼看来,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同业比,中国银行业利差水平已经处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

“选取2016年英美具有一定知名度银行对标,发现其利差水平维持在2%左右,富国银行的净利差更是达到了2.5%以上。而中国银行业净利差平均为2.22%,与发达国家的利差水平非常接近。”王礼说。

12家银行存款出现下降

进入2017年,中小银行普遍面临营收下滑、存款流失和强监管下同业业务收缩的压力。

存款和同业负债,形成了商业银行经营资金的主要来源。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末,25家上市银行存款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重分别为72.55%和17.02%,较6月末变化分别为0.13个和-0.07个百分点。

目前,存款是银行成本最为低廉的资金来源。然而,三季报显示,在A股上市的25家银行中有12家存款出现下降,多为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其中,招商银行以1680亿元和南京银行以189亿元的存款流失成为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银行之首。

(数据来源:Wind资讯)

“股份行和城商行网点数量相对较少,基础客群数量相对较少,且中心城市网点和中高端客户较多,客户对资金利率敏感度较高,存款搬家情况更为普遍,导致存款波动率相对更高。”王礼认为,部分中小型银行存款增长困难的情况今年还会持续,可能要持续1~2年。

而作为另一种资金来源,国有大行同业负债占比进一步下降,其他类型银行同业负债占比均出现不同幅度回升。

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徐承远认为,是由于中小行存款压力相比国有大行更大,且二季度同业负债的激烈收缩对中小行开展业务形成较大不利影响,中小银行三季度普遍存在增加同业负债以充实资金来源的需求。

“在金融去杆杠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大幅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随着监管政策推进,同业业务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占比将进一步下降。”徐承远说。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短时间内,“存款立行”的发展模式又将回归主流,在广义货币增速放缓,主动负债成本上升的背景下,银行间的存款竞争可能会有所升温,零售业务和渠道的价值开始凸显。

金融去杠杆政策已取得明显进展

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脱实向虚”的问题,受到了中央决策层的关注,引起了各界的警惕。

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非常明确地指出,最近这几年金融业的问题除了杠杆率、债务率之外,有一个很深入的指标,就是内部循环。“整个金融业自己在做同业,银行之间、银行证券之间、银行保险之间、保险银行之间……反反复复都是‘体内循环’,资金在金融机构内部转,资产是膨胀了,但是没有到实体经济中去。”

“金融业的最本质的工作之一,就是怎么把金融资源有效地配置到实体经济中,包括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使得生产变得更有效率,消费变得更符合消费者的需要。”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白重恩说。

在曾刚看来,如果把金融去杠杆理解为消除金融套利,使金融套利业务回归合理状态的话,目前已取得显著进展。

“特殊目的载体(SPV)投资同比少增4万多亿元,增速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47个百分点。”曾刚指出,在监管强化的背景下,今年SPV投资和委托贷款增速明显放缓,意味着投向实体经济的资金链条缩短,多层嵌套加杠杆加链条的现象得到明显遏制。

从另外一方面来看,金融本身的核心功能是风险控制。如果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首先它得辨识风险、认识风险。

从三季报披露的数据来看,上市银行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大部分银行不良率持续下降。

季报显示,截至2017年9月末,有19家银行的不良率较2016年底出现下降,仅有5家上市银行不良率上升,主要集中在股份制银行,其中浦发、华夏、平安和民生涨幅居前。

在王礼看来,股份制银行不良率之所以较高的原因在于,股份制银行业务处在跑马圈地的加速扩张阶段,发展策略相对更为激进,风险管理半径急剧放大,风险把控标准有所放松,在一些诸如造船、钢贸等逆周期行业企业中损失较为惨重,在贷款重组风险缓释后一段时间可能再次暴露。

在曾刚看来,尽管如此, 2012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持续“双升”的势头,有望出现拐点。

“预计金融工作会议后,更为协调统一的监管架构下,资管新规以及银行理财监管规定都将陆续推出,对相关业务的未来发展方向将产生深远影响,需密切关注。”曾刚说。 

(责编:王吉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