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金融

潘光伟:普惠金融是帮助受益群体提升“造血”功能

2017年09月25日18:53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9月25日电 (记者 罗知之)近年来,普惠金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自2005年提出后,普惠金融总体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整体上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近日,针对银行业推进普惠金融存在的困难和障碍,中银协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潘光伟在2017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表示,推进普惠金融发展首先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平衡;其次,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加大精准扶贫支持力度。

普惠金融是由联合国在2005年宣传小额信贷年时提出,强调立足机会平等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潘光伟认为,普惠金融应体现包容性和普适性,从三个层面加以推动发展:一从宏观政策层面,普惠金融应由政府主要机构和监管部门推动;二从实践操作层面,如银行业金融机构能有效地向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特别是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均等的金融服务;三从完善服务层面,普惠金融应由行业自律组织、评级机构、征信机构等推动,致力于降低金融服务交易成本、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效率和透明度。

潘光伟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和推动下,普惠金融发展总体上取得较好成效,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整体上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从普惠金融相关统计数据看,截至2017年6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30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5.2%,同比增长9.9%,其中农户贷款余额7.7万亿元,同比增长15.2%。银行业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038.4亿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486.1万户,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已覆盖54.43万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7.3%,银行业网点覆盖率达到96%,基本实现了“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的目标。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8.6万亿元,同比增长14.7%,约占全部贷款比重的25%,贷款户数1417.2万户,申贷获得率达94.7%,实现“三个不低于”目标。

与此同时,潘光伟还指出,银行业推进普惠金融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一是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小微企业、“三农”、贫困人口等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面临缺信息、缺信用、缺担保等融资障碍,银行业为其提供服务成本高、风险大,内在动力不足,普惠金融相关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二是金融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有待完善。信用信息碎片化分布,外部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不健全,很多领域立法缺失或层级不足,一些抵质押融资创新缺乏配套机制。三是金融消费者教育有待加强,长期积累的“刚性兑付”观念影响依然存在,“收益自享、风险自担”的观念仍未有效建立,风险和责任意识有待增强。

对此,潘光伟表示,推进普惠金融发展首先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平衡,确保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发展普惠金融是银行业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但履行社会责任也不都是“无偿献血”“义务劳动”。普惠金融不是慈善和救济,而是为了帮助受益群体提升“造血”功能,只有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才能确保普惠金融发展可持续,路走的越长越远越稳越好。

其次,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融资难、融资贵”是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发展普惠金融是破解难题的一把“金钥匙”。然而,发展普惠金融涉及多个部门、行业和领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靠银行机构单打独斗,需要发挥社会各部门、行业和领域的联动作用。特别是应注重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体系,打造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链。

第三,加大精准扶贫支持力度,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扶贫攻坚工作部署,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精准对接脱贫攻坚金融服务需求,因地制宜地探索创新有效的扶贫方法和模式。一是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二是探索“两权抵押”试点模式,以金融手段盘活乡村中“沉睡”的资产。三是发挥各类金融机构“造血”功能,实现优势互补。发挥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的多元化优势和互补作用,支持深度贫困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重视培育“造血”功能,拔掉穷根、防止反弹,把金融扶贫落到实处。

“发展普惠金融需要银行业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需要借鉴国际经验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需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需要完善基础金融服务与改进重点领域金融服务相结合。”潘光伟说。

(责编:王吉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