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金融

“飞单”事件频发呼吁监管升级加速

卞广春
2017年04月24日07:38 |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小字号

“监管者应从杜绝‘飞单’入手,加速监管升级转型,采取有效监管措施,督促所有银行按流程管理,按规矩办事,乃当务之急。”

针对日前有传闻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航天桥支行涉及商票造假的问题,民生银行北京分行方面近日回应称,航天桥支行案件是理财产品造假案,是该支行行长张颖私自伪造假合同,虚构理财产品欺骗客户的违法行为,不涉及票据业务。

据了解,涉事行长涉嫌出售虚构理财产品,称该产品保本保息,并以产品“让利”转让的方式吸引该行私人银行的高净值客户,致使超过150名投资者被套,涉案金额或高达30亿元。

对于“假理财产品”销售后的钱去哪里了,是否形成资金“窟窿”,还有其他什么真相,在调查结果揭晓之前,所有猜疑都有可能,所有猜疑又都只能是猜疑。民生银行理财骗局本身,暴露了民生银行监管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尤其是民生银行在人员配备、理财销售和道德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疏漏,这又必然或多或少地削弱民生银行的形象和声誉,影响到民生银行的经营业绩。同时,这一个案,对其他银行规范经营,加速监管转型升级,也有警示意义。

此次个案与其他相似案例有几个不同的特点,并对涉事银行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

其一,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航天桥支行是明星支行,号称“全国私人银行客户最多的支行”,可是,案件涉及逾150名投资者逾30亿元资金,不仅投资者损失严重,也将对其他客户产生负面影响,该银行全国私人银行客户之“最”很可能走下坡路;

其二,该行销售“假理财产品”,涉案时间长、客户多、金额大,涉及银行内部业务人员也多,某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所有业务程序的。虽是个案,但反映出民生银行的人事安排、经营和业务风险管理乱象,暴露出重大的银行内控黑洞。航天桥支行理财骗局,应当是民生银行查漏补缺、筑牢经营管理篱笆墙的新起点。

通常而言,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存在这样几个乱象:一是推介短信不请自来,强行推销的味道浓;二是销售人员专业缺失,使银行理财销售存在危机;三是理财产品的风险评估与客户信息评估流于形式,客户的风险承受力随资金多少变动而变动;四是用赠送礼品吸引客户,礼品发放看人下菜,有失公平;五是渲染供给不足气氛,刺激客户下单欲望。这些因素都制约了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也使银行信誉下降、形象受挫。

不过,银行理财销售乱象,还没有“飞单”带来的风险可怕。银行业“飞单”,通常指银行向客户出售不属于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从中获得高额的佣金提成。现有信息表明,民生银行理财骗局,是一种特例性的“飞单”,可能是涉事当事人一手炮制操控的。

多位投资者表示,张颖将获得的资金用于银行外部投资,范围从放贷、投资地产基金、投资艺术品不等。这些说法虽然有待证实,但理财转让人集中在8位自然人,且转让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样的一对多转让,资金很容易被个人挪用,骗局收取的所有资金将踩空,风险及危害不言而喻。即若没有第三人成为民生银行理财骗局资金的实际接受或使用者,涉案人张颖无异于身在民生银行,打着该行的旗号,以银行经营的方式套用了所谓的理财产品资金。

民生银行“飞单”案并非个例。2012年,华夏银行某支行曝出国内首个“飞单”事件;2014年,平安银行某支行两客户经理销售“飞单”,替外来项目非法集资近亿元;2015年,农行北京市分行副行长陈英顺因违规代销一单5亿元理财产品被免职;2015年7月,广发银行被曝“飞单”,资金损失达767万元;2016年,平安银行北京分行个别员工代销私募理财案发,涉资逾4000万元。

近年来,“飞单”案件频发,且涉及的资金数额巨大,说明“飞单”现象不出事便罢,一出事就难以收拾。

基于此,监管者应从杜绝“飞单”入手,加速监管升级转型,找到防止和避免类似事件的具体监管措施,督促所有银行按流程管理,按规矩办事,乃当务之急。

(作者系金融业资深人士、财经评论员)

(责编:李栋、李海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