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金融

票据江湖:银行、企业、掮客“三马分肥”

国际金融报见习记者 | 王天艺
2017年03月20日08:08 |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小字号

当企业为不具备“真实贸易背景”犯难时,掮客便能趁虚而入:企业给掮客出票套现,掮客伪造辅证文件,带着一沓收购来的银票找银行承兑,于是,“一年纯利过亿”在业内并不是多光彩的“业绩”。

在奔往A股路上的苏州银行最近很“蓝瘦”,因“贷后资金监控不力,贷款资金被挪用作为商票保贴业务质押存单”被罚款20万元,而这并不是苏州银行第一次与票据问题扯上关系。更致命的是,苏州银行目前还处于4.5亿元的商票贴现纠纷之中。

近年来,各类票据案相继曝出,今年以来甚至有升温之势。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在各地银监局今年贴出的41张罚单中,“票据”一词的身影已成常客,处罚公示涉及票据业务案由的超过两成。

那么,票据业务之于银行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为何票据业务会成为违规“常客”?

犯“审慎经营”大忌

《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发现,涉及票据业务案由的,要么是上游票据业务贸易背景审查失责,要么是下游开签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下称“银票”),要么在中间环节上挪贷款资金作银票保证金,从建行、邮储等大银行到职工不足400人的农信社,无一幸免。

近日,苏州银行就因“疏忽”中间环节——贷款资金被挪用作为商业承兑汇票(下称“商票”)保贴业务质押存单,收到了一张淮安银监局开出的罚单。这无疑是犯了《关于加强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监管的通知》“审慎经营”的大忌,被监管层当头一棒。

实际上,对于苏州银行而言,上述20万元的罚单恐怕还是小事。因为等待着他的可能还有4.5亿元的巨额损失。据苏州银行招股说明书披露,2015年,鄂尔多斯农商行向苏州银行转贴现一批商业承兑汇票,苏州银行转贴现至宁波银行北京分行,宁波银行北京分行再转贴现至民生银行三亚分行,最终票面金额6亿元中有5亿元到期后无法兑付。而后,民生银行追索宁波银行,宁波银行追索苏州银行,苏州银行也表示将不排除进一步追索鄂尔多斯农商行。

无疑,如果这4.5亿元在向鄂尔多斯农商行追索的官司出现差池,对于近年资产质量山河日下的苏州银行可谓一勺猛料。

《国际金融报》记者致电苏州银行相关人士询问目前纠纷进展,该人士不予置评,匆匆挂断电话。

不光针对苏州银行,“违反审慎经营规则”似乎成为银监会关于票据业务罚单上的“百搭词汇”。比如,今年年初,民生银行东莞分行、佛山分行、惠州分行接连触及“审慎经营”红线,被罚60万元;而兴业银行广州中山分行“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罚30万元;星展银行广州分行缴纳35万元罚款还是因为没有“审慎经营”。

至于何为“审慎”,平安银行上海分行某票据业务从业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审慎’包括内控、充足率、准备金、流动性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风险管理,而票据业务中风险点最多集中在票据造假。比如,‘没有真实贸易背景’,尤其是商票,从签发开始就是萝卜章的产儿,于是其下的背书、抵质押、转让、回购、贴现通通变成了‘真实的谎言’。”

企业“居心不良”

实际上,这门票据生意已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华东某高校产业经济研究学者表示,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融资难,贴现率比贷款利率低不少,所以牺牲点手续费来换现钱怎么讲都划算;对于银行而言,因为银行承兑汇票属于表外业务,可以绕开存贷比之类的监管指标,所以银行用高额银票来勾引企业投保证金,贴现后又派生一笔存款,相当于变相双份吸储。银行、企业两厢情愿,算上活跃在江湖的掮客,三马分肥。

某分析人士进一步解释,正经的企业签发银票是基于真实买卖和清算关系的,持票人只要出具合同、提单、发票等辅证文件,银行都能见票即付。

但问题是,有不少企业居心不良,自己签发银票、自己申请贴现以换取银行的变相贷款(因为贴现额比保证金多)。上述分析人士指出,当企业为不具备“真实贸易背景”犯难时,掮客便能趁虚而入,大放流光溢彩:企业给掮客出票套现,掮客伪造辅证文件,比如增普票,带着一沓收购来的银票找银行承兑,于是,“一年纯利过亿”在业内并不是多光彩的“业绩”。

对此,著名票据法专家施天佑律师形象示例:“一家公司户头很多,给工行凑500万元保证金换它1000万元银票,转手到隔壁的农行贴现,农行一看抬头印的‘工行’,当天就能递出990万元,自己既安心又轻松地赚下10万元。公司兜着这990万元自己再贴个10万元跑到马路对面的建行开2000万元的银票,又拐个弯到中行贴现1900多万元。如此,大小银行溜达一圈,理论上的‘无穷大’姑且不说,落袋数额至少添个零不算夸张。一点原始资金几天下来便可撬动十倍杠杆。”

施天佑进一步称,半年后该还钱了,如果企业万事亨通,前期靠着循环贴现取得的资金可以当作融资,但如果经营惨淡,面对十几倍杠杆撬来的银票,开始交的保证金岂不是杯水车薪?把贴现出来的钱包装成保证金来回翻滚,导致企业资金链断档后承兑行大兴问罪之师,这种案子并不算少。

“企业混乱的财务、银行松散的管理,如果遭到淡薄的法制观念叠加,那会万劫不复。”施天佑补充称,银票是钱,商票是纸,尤其是小企业开的商票。贴现无门时不免钻入黑市,依靠地下关系笼络下手,以昂贵的贴现率为成本迅速脱手套现,挥霍一空后申请公示催告。

银行“财迷心窍”

在违规操作这条线上的蚂蚱里,有时候不光企业居心不良,也不乏银行财迷心窍。前有利益驱动,后又业绩压力,银行只想着开足马力,黏在油门上的脚很难再挪到制动上。

沪上某股份制银行票据业务从业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称,“票据就像女友,银行太爱了,爱得管不住手脚,于是在合规上比较磨人。”他直言,票据业务手续简单,创利丰厚稳定,本身就物美价廉,又可以兼顾稀释不良,资金紧俏的中小银行火热朝天地扩大票据业务,早已顾不得什么“贸易背景审查”。但就贴现这个环节而言,票据并不太赚钱,于是银行为了图省事,内控把关不严,甚至有“内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旦东窗事发就是一大笔钱。

“归结到底,任何问题都是人的问题。”施天佑直言,“‘银行的保险箱’是什么概念?‘万无一失’的代名词。不过,铜墙铁壁挡得住外盗之枪,却拦不下内鬼之手。”

谈及农行此前的39亿票据案,施天佑直指内控玩忽之罪:“银行承兑汇票有6个月期限,而2015年上半年股市山河一片红,抽出这近40亿票据质押上三四个月的时差,就算一个点的收益率对于工薪阶层也是天文数字,借鸡下蛋后再赎回,神不知鬼不觉便可一夜暴富。怎奈40个亿股市一涮,血本无归。”

“我遇过山西一个涉及3000万元的票据案,就是副行长和黑中介联手缔造的。”施天佑认为,内有卧底策应,外有掮客兴风作浪,内外勾结的破坏性不亚于诈骗。“有价证券业务是银行的大头,权柄都握在分行副行长级别的人物手上,所以但凡票据案件祸起萧墙,除了拔掉牵头的大萝卜,‘带出泥’的部门经理、科室主任、经办等参与分赃的人往往不计其数。”

“承兑了的银票就是钱,在谁手上谁就是它的主。”华东某高校商事法研究学者称,票据参与方过多,持票意图和用票手法五花八门,在各主体间来回滚动导致信用迅速膨胀,最后诸如农行去年的39亿元票据案等相继爆发。

(责编:李栋、李海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