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金融

加息重器未到用时

张忱
2017年02月13日08:12 | 来源:经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加息重器未到用时

  春节前后,央行先后上调逆回购等利率,有观点据此认为,目前货币政策已经进入了“加息通道”:政策基调已经全面转向,从紧的力度将逐渐增强,直至实现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升。

  然而,利率属于信号性极强的政策工具,需要一系列的必要条件才能启用。目前,从我国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来看,这一“重器”尚未到启用之时,加息周期无从谈起。

  传统上讲,“央行加息”指的是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上调,带有较强的主动调控意图,而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上行,主要是由市场决定的,与前者不同。

  由此看,讨论是否进入加息通道,最重要的,要看是否会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从历史上看,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上调,要万事俱备,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在加息之后,依然可以保证各个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平衡,以及货币金融环境的相对稳定。

  上一次央行加息,发生在2010年10月,之后的几个月中又连续多次加息。在加息前后,央行对经济的看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能较为充足,而对通胀的看法则是压力较大,必须控制过快上涨。

  稳增长和控通胀均属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向来需要谨慎平衡。当时的货币政策之所以将控通胀作为首要目标,把基调从之前的适度宽松转向稳健的原因,官方也很明确:“我国经济增长势头进一步巩固,完全可以通过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换句话说,就是加息以控通胀,也不会影响稳增长,副作用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相比之下,如今的经济环境有了巨大差异。央行多次提出,现阶段民间投资活力不足,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增强,仍需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对于通胀,央行则认为消费物价涨幅有望保持相对稳定,并略有上行压力。显然,通胀压力未大到必须使用利率政策工具的地步;而稳增长目标的约束,也使货币政策难以实施巨大调整。

  有观点认为,目前经济中存在高杠杆、资产泡沫问题,迫使央行必施以重手,否则治标不治本。

  诚然,这两类问题确实存在,由此引发的经济金融风险也不可不防,然而工具和问题必须匹配,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目前的杠杆和泡沫问题,均有结构性特征,发生在部分领域,不是所有的资产价格都存在泡沫,也不是各个部门的杠杆全部高企。而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总量政策更适用于全局,对于成因复杂的结构性问题,货币政策的引导功能终究是边际的和辅助性的。难以指望总量政策对结构性问题可以药到病除,甚至可能事与愿违。

  比如说,在与房价息息相关的房地产资产泡沫问题上,央行近期就明确指出,紧缩货币,从而挤出资产泡沫,会导致危机式的被动去杠杆,代价很大,过程比较痛苦。

  由此可见,货币政策对结构性问题绝非一试就灵,代价也未必可以承受。杠杆、泡沫问题确实需要解决,但不能采用被动的方式、单一的工具,而要主动去杠杆、防泡沫,需要顶层设计,同时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入手,综合运用货币、财税多种宏观调控手段,在推动相关市场完善和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解决这两类问题。

  在此过程中,货币政策的重点,应在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为结构性改革拓展时间和空间。货币政策总体应保持审慎和稳健,既要适度扩大总需求,防止出现经济短期过快下行,又不能过度放水,防止因货币供给过多产生加杠杆和资产泡沫风险。(张忱)

(责编:薛白、李海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