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金融

金融资本的温度

刘方明
2017年01月03日16:50 | 来源:人民网-金融频道
小字号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是经济的血液,血畅才能体强。近期,国内监管机构对于保险资金举牌上市公司进行了强力约束,每次爆出相关消息都能迅速传播,瞬间刷屏,充分说明了大家对此事的关注,同时也引发资本本质属性的讨论。

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资本是否只要取得利润就可以罔顾其他。

回望人类金融资本历史,从最原始的物物交换,到后来货币的出现,再到专业的金融资本出现,逐利是资本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而且,正是由于金融资本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介入和扩张,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品质的提高、不同文明之间的融通。

资本力量巨大,魅力无穷,但同时又是双刃剑。马克思说,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这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屡见不鲜。

放眼当今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社会结构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暴露的越来越多,包括金融在内的诸多关键行业的改革正在向深水区探索前进,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应对这种局面,除了金融部门要加强监督、做好制度防控外,作为资本市场最活跃的主体,金融家也必须要讲究职业道德。越是在环境恶劣、局势复杂的情况下,越是要坚守公平正义的底线。

做有道德的资本,看起来似乎有些幼稚,但这确确实实是新常态历史条件下亟待解决的新课题。这不是在上纲上线,也不是唱高调、耍花腔,而是实实在在的爱国情怀。试想,如果优秀的实体企业都被资本翻来炒去,只是在每次仅凭概念炒作时引来更多资金接盘,资本获利转身抽逃,完全不顾企业工艺是不是进步、管理是不是科学、营销是不是有效、制度是不是规范、利润是不是增加,企业很快就会被虚高的价值撑破。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在不良资本的干扰下,今年有近20家上市公司管理层集体辞职,涉事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遭受严重打击。长此以往,最后倒霉遭殃的必然是企业自身和最后接盘的投资者,甚至会摧毁国家实体经济和民族品牌。

同时,做有道德的资本,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实业是国家经济进步的基础,金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没有金融支持的实业必将是虚弱疲惫,而没有实业支撑的金融犹如昙花一现,绚丽绽放后迅速凋零掉落。面对纷繁复杂的2017年国际国内经济预期,中央确定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金融资本更要雪中送炭,切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助力自主技术研发、自主品牌创新、中国制造升级,在残酷竞争的国际市场杀出血路,而不是趁乱打劫,火中取栗。

有观点认为,险资举牌是在现行法规的框架下进行的,没有必要给予限制。这种观点也要一分为二看待。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国有自身特殊的国情,很多新问题没有先例可循作为参考,监管理念和监管手段相对滞后,很多时候是具体事件倒逼监管手段改进升级。行业主管部门要不断提高监管能力,筑牢金融行业抵御风险的防火墙,创造更加稳定有序的市场环境,为金融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法律保护一切合法的资金、通道、业务、收益,是一种强制的刚性手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调节社会关系的力量,除了法律之外还有人心。人心是什么?人心是公众价值观的取向、人心是国家强盛大局、人心是民族兴衰大义、人心是对核心利益的坚守、人心是对幸福美好的向往。温暖的资本,会让人心更加舒畅,让经济更加健康,让社会更加和谐,让民生更有保障。冰冷的资本,会让人心愈发冷漠,即使赚到盆满钵满,终将受到历史唾弃。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金融资源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核心资源必然能够带来可观收益。面对巨大利益诱惑,更需恪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正如不受监督的公权力会徇私枉法、祸害百姓一样,丧失了人伦道德和公俗良知的资本,如果只是为了挣钱,只是为了追求超额利润,资本就有可能走向罪恶的极端,就像广受关注的国海证券“假章门”事件,最终只会害人害己。(作者系华融证券投资银行管理总部副总经理)

(责编:罗知之、李海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