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森克虏伯大中华区CEO: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有异曲同工之妙

蒂森克虏伯大中华区CEO 高岩
人民网北京12月9日电(薛白)日前,蒂森克虏伯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高岩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企业要通过创新来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发展定位,而不仅仅是在传统行业里通过价格战或扩大产能来进行竞争。“要更好的理解市场、理解客户需求,在市场上要有明确的企业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
德国工业巨头蒂森克虏伯在中国最为消费者熟知的业务,莫过于其各类电梯产品和上海的磁悬浮列车线路。事实上,这个德国的老牌工业集团,从2011年开始,通过剥离部分业务、削减成本、加大研发投资等来推动集团向着重于技术与材料的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已成功从一个在传统材料领域占主导地位的跨国公司转型成多元化跨国公司。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市场在蒂森克虏伯全球战略板块内地位举足轻重,中国员工数量已占到蒂森克虏伯全球员工数量的10%以上,过去五年投资额超过5亿欧元;总投资额超过120亿人民币。“可以说,中国市场是蒂森克虏伯业绩增长的引擎,中国市场的增长力和发展潜力势头良好。”高岩说。
在谈到“中国制造2025”时,高岩认为,中国智能制造2025与德国的“工业4.0”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两者处于的发展阶段并不相同,企业需求也并不完全一致,但两者采用的手段措施及未来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蒂森克虏伯自移式破碎站
目前,中国的钢铁行业去产能面临较大压力,东北老工业基地也面临着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的迫切需求。对此,高岩分享了蒂森克虏伯集团的转型经验,首先从业务领域来看,企业要从单一的业务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各板块发展的比重要相对均衡;其次,企业的文化转型是一个企业转型成功的保障,要更加贴近市场,以客户为中心和导向,将业绩导向与企业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起来,并最大限度的听取员工的建议,激发员工的才能发挥与成长。
他认为,对于目前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无需过度担忧。“中国经济总量非常巨大,中国未来十年GDP的增量,相当于德国2015年GDP总量的两倍,从整体增长本身的纯粹量来说已经非常大了。”高岩表示,经济增长速度的稍微放缓,给了企业从产业转型升级和调整的空间机会,只注重增量增速,很难真正促进行业的转型升级,目前的供给侧改革给了整个行业很好的机会。
在高岩看来,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有序推进,不管从城市建设还是汽车行业,电梯或机械零部件,以及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都给行业都带来了极大的上升空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