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民投产融结合创新发展 逆势助推民间投资

6月26-28日,一年一度的夏季达沃斯在天津拉开帷幕。虽说会议的主题聚焦创新与工业4.0,但在中国这个主场,最热门的议题之一却是如何在新常态下恢复经济增长动能,尤其是破解民间投资骤降的谜局。
鉴于民间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60%以上,各界普遍担忧,民间投资呈现断崖式的下滑会对初现企稳迹象的中国经济构成致命冲击。
然而,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民投”)总裁李怀珍的一番解读,却从另一个角度道出了破解民间投资下降的良方。
他说,“虽然中国经济目前充满挑战,但我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依然巨大。从民营企业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做好“加减法”——做加法就是要创造新供给,进行产业深耕和结构调整,保证长期可持续发展;做减法就是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进行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产业上的优势互补,将我国的优势产能进行合理输出,实现多赢。”
须知中民投并非普通企业。这家创立于2014年8月的“国字头”投资公司,注册资本500亿元人民币,在不到两年间资产已经猛增至近2000亿元,相当于以每年翻倍的速度飞快成长。
这两年正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民间投资表现不佳的阶段。而中民投逆势上行,迅猛扩张,投资版图已经覆盖到新能源、科技建筑、现代物业、融资租赁、居家养老大健康、金融保险、通用航空、海外产业园等广泛领域。而且中民投还起到了非凡的带动作用,继其之后苏民投、浙民投、厦民投等一批地方性民间投资企业应运而生,追随中民投的发展路径。
产融结合创新发展
李怀珍道出了中民投敢于逆势扩张的四字真言——“产融结合”。“经过一年多来的摸索,中民投的发展路径逐渐清晰,抱团发展、产融结合是其鲜明的特征之一。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确提出了“产融结合”的战略方向,要用金融的思想做产业,围绕产业布局来做金融,把产业与新兴金融、传统金融业务进行结合。现在这样的思路得到了检验,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李怀珍说。
在产业方面,中民投将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和资金实力,优选重点目标行业实施战略整合,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的商业模式。在实施路径上以产业整合、产业战略投资、拓展海外市场为依托,化解传统过剩产能为优势产业,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中民投布局的产业领域主要包括,光伏新能源、大健康、通用航空、建筑工业化。
在金融方面,中民投将打造一个以保险、证券、租赁、资产管理等为主的、高度市场化的全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团,通过持股与控股,实施金控集团的战略管控模式。目前,中民投布局的金融业务主要包括,保险、基金、证券、资产管理、融资租赁。
通过产业和金融的同步发展,中民投将打造一个强大的产融结合平台;同时通过民企联合出海模式,向海外需求互补市场输出优势产能。
金融切入光伏:玩法变了
光伏行业是中民投成立之后第一个投资的产业。在当时,几乎所有从业者都对这个投资不看好,认为光伏是个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但当中民投斥重金异军突入后,业内人士们才恍然大悟,玩法已经变了。
中民投下属新能源企业——中民新能常务副总裁王健对记者表示,中国的光伏发电市场存在的弊端主要包括项目分散、单个企业装机规模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科技实力不强、商业模式落后。如果只是粗浅地下判断,会轻易地得出行业严重过剩的结论。然而,再行深入研究,就会发展过剩的其实只是上游的设备制造领域,而下游的电站、发电领域还远未饱和,甚至可谓是游戏刚刚开始。
王健说,“因为我们许多人有金融的背景,所以眼光与其他业内人士完全不同。我们是善于运用金融手段来解决产业问题的一群人。对于光伏新能源产业而言,要合理运用金融工具,密切联系金融市场,善于利用金融服务,这样才能实现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持续不断为社会提供清洁能源。”
中民投发挥自身资本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积极布局光伏新能源市场,使用高科技设备、规模化集群发展、通过高效的发展方式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社会和企业共赢,一年多时间即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实力强的光伏发电项目,且战略和商业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备受资本市场推崇。
中民新能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已经在全国8个省市自治区投资了20多个光伏发电项目,共取得1.6GW国家光伏电站备案建设指标,通过领先的光伏科技技术,为越来越多的地方提供清洁能源。
租赁嫁接产融:很大的市场空间
中民租赁是中民投旗下的融资租赁平台。近期,中民租赁近期发布了雄心勃勃的“5300计划”,即在未来5年将完成针对通航产业三个重要板块的投资,包括建设100座正规的通航机场,引进100架配备专业设备的直升机,投资扶持100家具备承接空中紧急医疗救援任务能力的医院。
这样的投资力度可谓中国租赁业内的空间之举。但资本实力优势,令中民投可以安然落下这样的重磅棋子。
有地利,缘于对通航领域的谙熟,更有集团下航空板块的助力。有人和,中民租赁的团队全是浸淫行业经年的业务骨干。天时也如期而至。
中民租赁董事长王蓉对记者表示,在中国的医疗体系改革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叫“分级诊疗”,这同时带来了较大的转院需求。目前,大部分转院通过陆地运输来进行,但在很多重病大病的情况下,汽车完全满足不了需求,而需要配备专业的直升机进行空中救援。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市场空间。
王蓉称,“5300计划”是公司的专项投资,旨在通过中民租赁的资本优势快速密集地改善并强化中国通航产业目前的三个短板,即航空器、机场以及紧急医疗救援,实现产业核心环节的投资建设与整合发展,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构筑通航产业全新格局。
王蓉指出,对于融资租赁而言,中民租赁的使命是做中民投产融结合的推进器。国内融资租赁渗透率相对较低,中民租赁通过把优势金融资源布局在具有发展前景的、社会亟需的产业,专业化、投行化、国际化发展租赁业务。一方面打造一条专注于细分领域的专业化、可持续的中民租赁特色发展道路,如积极发展直升机租赁,助力医疗急救市场发展,提供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大力开拓海外市场,以全球视野和区域战略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在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将自身打造成领先的融资租赁运营商,实现利润、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
猛龙过江:引领民企抱团出海
在应邀参加27日下午的“现代丝绸之路”专题论坛时,李怀珍详细阐述了中国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作用,对“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的投资情况评估以及中民投海外产业园项目上的具体进展。
李怀珍认为,中国经济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现在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第二,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发展阶段,积累了很强的装备制造能力。第三,资本的流出流入量非常大。“一带一路”国家大概六十多个,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空间非常大,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李怀珍指出,本着产能需求互补、国家互惠互利的原则,中国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有望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助推力,同时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实现产业上的优势互补。在这个进程中,民营企业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的能源、劳动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突出,与中国产业结构互补性很强,这些国家工业化需求强烈,对中国高质量、低成本的制造业有巨大需求;而且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面临着转型升级发展的巨大压力,开拓海外市场成为当务之急。”李怀珍说。
事实上,背靠巨人集团、亿达集团、泛海集团、苏宁云商等60家强势资本力量,中民投成立后发展势头一直受到业界瞩目,成立以来,中民投还积极领衔探索的“产业+金融”模式抱团出海。比如2015年,就宣布斥资1亿元人民币,成立“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金,为中国企业在印尼的发展落地提供本土化人才支持。此前,中民投宣布联合国内多家民营企业在印尼投资建设一个工业园区,投资金额约为50亿美元。
李怀珍认为,中民投开创的“民企联合出海”的新模式,既能有效实现民企海外的集群式发展,避免民营企业单兵作战,缺乏产业链配套和同质化竞争的风险;也能通过海外金融平台的搭建,为中国企走出去提供配套金融支持。
李怀珍进一步说,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原有的民营企业单打独斗的模式也应升级,只有形成民企抱团的新模式,用1+1大于2的聚合效应,才可以进一步帮助民营企业完成转型升级。继中民投成立之后,全国又相继出现了浙民投、厦民投、苏民投等民企抱团的投资平台,这就证明这样的抱团模式的确是大部分民营企业都认可的发展方向,也是能有效助推产业升级转型的坦途。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